第22章(1 / 2)

“出題?考試?”

“朝中新銳頗豐,當取賢能者用之。以過往政績考校亦可,然仍需有相當的理論水平——不然滿朝無可建樹高論者,亦難以服眾啊。”

“臣明白了。”李由已然習慣了二世時不時的腦抽,反正二世提出來自己照做就是了。

“你既為秘書長,有些事情,朕必須得跟你交代清楚。”

“請陛下賜教。”

“考試分筆試與麵試。”胡海把後世的筆試麵試那一套拿了出來,“筆試之試題,朕會著選專人擬定。麵試,則需專門擇期而行,擬取筆試之前三分之一。既然需群臣旁觀,期間各種事宜,你需早做準備。”

李由瞬間明白了其中的關竅,連連稱是。胡海把事情交代好,便放了李由回去,轉而思考誰來出這個試題。

李由他們肯定不行,這都是重點考核對象。而且胡海的意思,是仿照後世的高考,甚至比高考出題還狠——出題人從出題到開榜是不許與外界溝通的,準確地講是出題和閱卷都有這批人完成。胡海思前想後,還得把李斯弄進宮。

可是光有李斯卻不行。雖然現在進行考試沒有特別係統的考察內容,但隻由一人出題,實在有失偏頗。

正苦惱著,胡海猛然想起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

子嬰。

次日朝會一散,胡海直接派了宮人把子嬰叫到後殿。子嬰沒想到二世居然會主動找自己,要知道,自打先皇駕崩之後,子嬰在朝堂上幾乎就是個立體背景板的情況,存在感極低。

二世居然還是注意到他了。

不過轉念一想,現在不論二世皇帝出於什麼考慮,既然能給扶蘇定了“為國捐軀”的定論,那麼最起碼現在,二世是不會輕易對宗親不利的。

不然他費那麼大勁幹什麼?

子嬰跟著宮人來到後殿之後,隻見一邊兒立著一塊兒黑色的板子,上邊兒寫了些子嬰認不出的東西。不過看這些類似文字的東西,跟盛傳的李斯府中的楷書匾好像差不多。

胡海也是沒辦法,靈感來了總不能苦巴巴叫人代筆,那樣思路真得會被打亂。

“叔父可好?朕多日為給叔父請安,還望叔父海涵。”

“陛下朝務繁雜,臣不敢自居。”

胡海一聽,還行,沒打啞謎,於是也放棄了兜圈子的念頭,直截了當地說到:

“今天叫叔父來,也是有件事兒想委托叔父。”

“陛下但講無妨。”

“朕觀朝中職設繁雜無序,且多有懸空借代,故想著按權責職能設立幾個部,把原三公九卿職能細化分入諸部。且現下朝中老臣多有退意,且後生可畏,朕也有意提拔。隻是朝政無小事,朕想著依其過往之政績考校提拔,但其人之理論水平亦不能太低,不然政施而令不行,終難服眾。故朕擬設立考試,專門出題對一眾老臣後輩進行考察,優中選優。然試題之命製,事關重大,須有的放矢。朕自慮恐失偏頗,故擬自宗室、老臣、地方官或地方經曆豐富等各角度擇代表之人,共同擬題。老臣方麵,無人出李斯之右;地方之處,紀檢院蕭何頗富經曆且無錯綜人脈。至於宗室,非叔父莫屬。”

“陛下大智,”子嬰笑眯眯回答,“隻是老臣才疏學淺,又不精通宗室之事,此事還請陛下三思。”

“叔父名望甚篤,此事切勿推辭。考試之後,還須勞煩叔父再參與閱卷之事。”胡海沒時間多跟子嬰廢話。什麼辭而不受不受固授的,胡海沒那麼多講究。現在聽自己話的人多了,胡海的底氣也足了,今天把子嬰找到這裏,胡海根本就沒有跟他商量的意思。

子嬰也看出胡海是什麼意思,便也不再推辭。胡海見子嬰如此識相,不再多說,隻是告知子嬰出題七日、筆試一日、閱卷兩日,這十日出題人不得出鹹陽宮。子嬰也不在乎這些,反正又不止自己被關著,再者說二世也說清楚了這隻是保險起見,子嬰再懷疑也沒用。隨即應詔前來的李斯和蕭何隨即也在蒙圈的狀態中開始了鹹陽宮十日限行遊。

胡海把人拘齊了之後,開始上課。胡海怕這仨人再弄個寫文章的考試,幹脆固定了考試題型——甄別題,給出假設情景,讓考生判斷對錯並寫出理由,這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常識;辨析題,給出某種言論,讓考生對這種言論進行辨析並寫出依據,主要看這些人三觀正不正;論述題,針對當下熱點話題,比如阿房宮改役、朝廷改製等內容進行分析,寫出具體觀點,必須有所依據,這部分就是要剔一剔頑固守舊之人;最後一種便是策論題,給出一個熱點議題,讓考生就這個議題寫出自己的設想,考查這些人的理論創新水平。胡海之前想過,短時間弄出一套出色的考題是不靠譜了,隻能是應付眼下的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