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藝術家要麵對文學背對市場(1 / 3)

經典需要經過時間的消化和沉澱

我們不缺大師,缺乏認識大師的眼光

不能允許無文化的消費文化

要下力氣研究文化的金字塔結構

我們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存在差距

世界上有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

“文革”的東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有影響

時代之問

藝術家要麵對文學背對市場

馮驥才先生不愧為文化名人,走進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我們立即被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所包圍:古樸的雕塑,拙雅的字畫,精致的明清家具,案頭的擺設,牆頭的景致,無不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

還是在上個世紀,我讀了馮驥才先生在一些期刊上連載的紀實文學作品《一百個人的十年》,便對他產生深深的敬意與景仰。在他那彌漫著文化氣息的寬大的辦公室,我們的談話自然離不開文化,離不開文學藝術……

記者:我們國家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變化是巨大而深刻的,但文學藝術的經典和大師卻不多見,您怎麼理解偉大的時代與偉大的作品?

馮驥才: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一個偉大的時代會產生偉大的作品,但也不一定馬上就能出現經典作品。有的時候,一個經典作品還不一定出現在偉大時代,比如說《紅樓夢》,比如說《戰爭與和平》,還有莎士比亞的作品等等,這些經典的產生不一定都在偉大的時代。我認為,經典要經過曆史選擇,要經過時間考驗。

但是有一點我覺得應該是肯定的,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就中國的曆史而言,像我們這種盛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在中國曆史上除了漢唐盛世外並不多見,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幾百年才能遇見的這樣一個好時期,這是沒有疑問的,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時代。但確實沒有出現什麼特別經典的作品,經典不僅是文學作品,還包括戲劇、美術,也包括電影。雖然現在有的電影票房已經達到幾個億了,但是也沒出現在世界上產生巨大影響的經典電影,比如像美國的《辛德勒的名單》,像《拯救大兵瑞恩》,包括以前表現愛情故事的經典影片,這些電影稱得上一種經典,影響非常大。我們的電影雖說拿到了幾個億票房,但卻沒有在世界上產生巨大影響。

記者:我們這個時代缺少震撼人心的經典作品,這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您認為什麼作品才稱得上經典作品?

馮驥才:要說經典作品,我認為應該有這樣幾條標準:首先,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們的時代和這個時代的人;第二,應該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無論是人物典型,還是藝術細節,要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手法;第三個標準就是影響深遠。經典不是轟動一時,更不是取得高票房就完事了。我覺得稱得上經典的作品最起碼要具備以上三條。

經典作品不僅指文學、影視,還包括美術。現在美術界很多畫拍賣的價錢很高,但是你問老百姓,對哪幅美術作品印象深刻,基本上沒有,老百姓腦子裏一片空白。有些畫家的畫賣得價錢很高,一尺多少錢,一幅畫拍賣出多少錢,基本是在拍賣市場的價格。文藝作品是一種文化形態,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象征。總理講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如果你的作品沒有深入人心,沒有成為一個國家靈魂的凝聚力,沒有成為這個時代創新力的表現,沒有成為這個時代人們可以仰視、崇敬的作品,沒有到達這樣的高度,那就不能成為我們所期望的文藝理論角度的偉大作品,不可能成為經典。

記者:許多人覺得沒有偉大的經典作品相匹配,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似乎就缺少點什麼,就不夠完美,對這個問題您是怎樣看待的?

馮驥才:人們急切希望產生經典、出現大家是可以理解的,但經典需要沉澱,需要時間的考驗。以我們所處的時代來說,目前我們這個社會變化速度太快。改革開放這30年,我國的經濟社會變化翻天覆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信息進入我們的大腦,不說別的,光一個房地產就變化萬端,讓人眼花繚亂。作家藝術家對瞬息萬變的社會變化需要有一個沉澱的過程,隻有經過理性的沉澱與思考,才能把握住生活的本質,才能找到這個時代的靈魂。我覺得這需要時間,不能著急。比如說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大約10年的時間,大約1958年我們的長篇小說才到達一個高潮,那時候才出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紅旗譜》等一批作品,而且形成了一個高潮,就是我們共和國文學史的一個高潮。

經典作品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消化和沉澱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寫抗日戰爭的作品,不太可能像後來一樣經過沉澱更宏觀地把握生活,把握曆史和現實。現在我覺得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目前的生活還在劇烈變化之中,作家藝術家也需要時間進行消化和融會貫通,去逐漸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有了這個過程,才能進入作家藝術家想象和藝術創作的空間。我覺得進入這樣一個過程,偉大的作品才可能產生,這是符合文藝創作規律的。

記者:人們在討論偉大的時代與偉大的作品時,觀點眾多,莫衷一是,您認為產生經典作品的關鍵在哪裏?

馮驥才:我覺得要想出大作品最關鍵的是作家和藝術家,必須有非常好的作家和藝術家,這些作家藝術家必須有創造力、有才華,有的時候可遇不可求。因為藝術創作是個體的,而不是集體的,一般來說集體創作很難成為經典。從曆史上看,還沒有聽說集體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在曆史上流傳,基本都是個人創作的。

我覺得需要有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有沒有這樣的藝術家呢?我認為有。有一次韓美林在北京舉辦畫展,我講了一句話,我說,隨著季羨林、任繼愈幾位老先生去世,有人認為我們的文壇寂寞了,天空上很少有耀眼的明星了,沒有大師了,認為現在有一種大師荒。可是站在這個講台上,看著今天來的很多藝術家,我認為很多都是大藝術家,他們就是大師。我們不缺大師,缺乏認識大師的眼光,缺乏發現寫大作品的大師級人才的機製,發現人才、認識人才,需要有一個機製,要給他們創造一個平台。不是某個人說人才就是人才,公眾認為他是大師才是真正的大師,要讓公眾來認識,這才有權威。

再一點就是我們缺乏健康的學術空氣。要真正產生經典作品,還得有一個非常好的平心靜氣的學術研究、學術批評的環境。我們現在缺少這種氛圍,目前評價作品基本靠媒體,媒體說好就好,而許多媒體的評價受到商業利益的影響。

記者:我們在采訪王蒙先生時,他在講起目前的商業化炒作時也痛心疾首。

馮驥才:如果把商業利益放進去進行炒作,就會出現很多本身並不非常好的作品卻被捧上了天,過了兩天,有的媒體為了製造賣點,又來狠批一通,把它批得一敗塗地。現在你問年輕人崇拜哪個藝術家,多數年輕人會說沒有。年輕人所崇拜的都是國外的,或者是港台的,我們自己的藝術家沒有一個被他們崇拜的。為什麼呢?就是我們沒有形成真正的學術氛圍,缺少一個高層次的機構來進行真正的文藝研究和批評。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任意按照商業需要想說你好就說你好,把文藝批評弄得一團糟。因此,我認為必須營造一個非常好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批評氣氛,要有健康的學術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