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電影這種手段,可以把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傳播文化最快捷、最廣泛和最有效的,恐怕就是電影。靠小說、詩歌、音樂、話劇,都可能隻是較小範圍的傳播。把我們那麼悠久、豐厚的民族文化拿出去,光一部電影《西遊記》,老外們就歎為觀止。這種文化傳播,就是傳播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身份,一個民族的文化力量是最能產生深遠而持久影響力的。尤其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中國人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要知道,喪失了自身民族地位的電影產業是很可憐的。二戰以後,德國、英國、法國、前蘇聯的電影都非常發達,但現在的狀況都不容樂觀,他們那兒的人民基本上都在看美國電影了。本土電影被擠壓,民族產業撐不住,肯定是一個產業的悲劇,也一定是一個民族的悲劇,我們一定要在這個高度上去思考中國電影。
記者:中國電影要如何向世界說明中國?
韓三平: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美國電影塑造了這麼多銀幕英雄,其實向全世界傳遞了美國的價值觀。但我們沒有。中國電影要向全世界宣傳中國,一定要在中國電影中塑造中國的銀幕英雄形象,表現中國當代生活的畫卷。我們現在電影中表現的多是曆史人物,現實中我們要做努力。
美國電影中的英雄大都是現實中的。像《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取材於一個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這部電影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吃苦耐勞地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誌故事。簡而言之,在美國,一個人經過努力,成為富翁。又像美國的《阿甘正傳》,阿甘智商不高,但憑著一股勇往直前的執著精神,最後獲得了成功。英雄形象一定是廣義的,美國電影中的英雄都是宣傳美國價值觀的,士兵能夠成為將軍,窮人能夠成為富翁,美國電影老表現這個主題,因此無形中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迅速都往美國跑,為美國發展迅速積累了人才。
這麼多年來,美國電影一直在堅持宣傳美國的主流價值觀,宣傳一個“美國夢”:美國,是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但實際並非如此。中國缺這個東西,中國人在銀幕上能夠成為一種英雄形象,即使有,也是古代的,現代的幾乎沒有。我們要塑造中國銀幕英雄形象,表現中國當代生活畫卷,推廣到世界上去,這是中國要解決的問題。
記者:中國銀幕英雄需要表現一種什麼樣的價值觀?
韓三平:中國銀幕英雄,應該歌頌英雄曆史與英雄奮鬥,但我們現在很多電影,都是好人沒有好報,創作者老是一種曆史悲劇觀念,光有這個不行。中國30年改革開放,有多少傳奇故事?比如靠10萬塊錢做成10億富翁的成功者,但我們老是覺得富翁發家是不光彩的。又如,中國有多少好幹部?但我們的電影老是表現貪官。中國年輕人中間,有非常多美好的東西、美好的精神,但我們銀幕上老表現吸毒、賣淫。我們要拍一些勵誌的電影,塑造中國銀幕英雄,激勵大家向上,麵對現實,排除困難,積極麵對人生,就能獲得成功,這樣的人物各個行業領域都有,像阿甘一樣,一定要讓中國觀眾在電影院中尋求夢幻色彩。像《羅馬假日》,給觀眾夢幻色彩,心曠神怡。其實中國銀幕有很多英雄形象,《平原槍聲》中的李向陽,《鐵道遊擊隊》中的劉洪,但都是過去的。
我們寫抗震救災,一開始就是災難帶來的苦難。《阿甘正傳》這個故事一般,甚至帶有紀實色彩,但始終能打動人,表現了主人公頑強的追求精神,追求過好日子,要有錢,怎麼才有錢?勞動。中國銀幕形象缺這個主題,難怪觀眾批評:中國銀幕不是帝王將相就是王公大臣,就是第三者,就是陰謀。美國電影《愛國者》,講一個美國哨兵守哨所,塑造了一個美國英雄形象,他就守在那麵美國旗子下麵。拍這樣的電影,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國電影缺這個東西。
原因是多方麵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現在一說中國銀幕英雄,一說就是古代人物,不全麵,我們需要現實中的、表現中國現實畫卷與狀態的形象,來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從銀幕上了解中國。這就是軟實力。通過軟實力增強中國國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向往中國,願意到中國來看看。通過我們的電影,真實地講述中國——不是到處在販毒,不是到處都愚昧落後。美國通過電影就改變了世界觀眾的觀念,美國被塑造成一個非常自由與開放的國度,看銀幕形象,把美國拍得非常美好:這是一個能夠實現所有願望的美國、能夠在此得到一切的美國。
唯有此,中國電影才能夠這麼廣泛地去影響世界各地,別的藝術形式恐怕達不到,比如說,全球觀眾可以同一天看到《赤壁》、《梅蘭芳》。其他藝術行嗎?
中國電影需要宣傳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什麼是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在中國,隻要努力,隻要奮鬥,就能獲得成功。在中國,隻要努力,就能實現個人價值觀。中國能實現這種夢想。但是中國電影老是不表現這種東西,認為不藝術。其實,客觀表現現實,才是最大的真實。如果我們拍北京,老是堆滿垃圾,這真實嗎?不真實!中國改革開放30年,變化很多。我的體會很深。以前什麼都沒有,物質匱乏。但今天一個女孩子麵對幾十瓶化妝品,猶豫不決,不知選什麼好,這就是發展,這就是真實的中國。
記者:您成功地拍出了《建國大業》,現在又在執導《建黨偉業》。您認為,主旋律影片如何生存?
韓三平:現在很多人對主旋律電影抱有成見,但其實主旋律電影,美國也有,甚至充斥著美國銀幕,很頑固很概念地宣傳美國的意識形態,但人家電影就是拍得很好看。
中國電影要讓觀眾動情,不能說教式地叫喚出來,而是要拍得藝術,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都被衝擊,這是中國主旋律影片唯一出路。我拍《建國大業》,希望使觀眾能夠進電影院,得到心理上的衝擊,情感上的衝擊,聽覺上的衝擊,既完成電影的愉悅消費,又能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但我們現在的電影過於簡單化、概念化,這是創作觀念的問題。跟我們的製作條件也有關,中國電影的工業手段與技術手段需要加強。現在中影集團建立了懷柔基地,使電影更具表現力衝擊力,更能抓住觀眾。主旋律重點影片一定也要采用高新技術製作手段,不能簡單拍攝,像《建國大業》就嚐試電腦製作,超寬銀幕製作。另外,如何營銷宣傳主旋律電影,也需要努力。以前做得不好,我們要讓觀眾知道這部電影,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吸引明星來演這部《建國大業》,通過宣傳讓更多觀眾知道。
過去傳統的主旋律電影常常是概念化、公式化、簡單化,敷衍了事,假大空的東西太多,也不能怪觀眾不愛看,而且長此以往使得人們有了一種思維定式,覺得主旋律電影不會好看。但是,主旋律影片中為什麼就不能有大牌明星,不能有市場號召力呢?
韓三平小傳
韓三平,生於1953年10月,四川旺蒼縣人,曾經插過隊,當過兵,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係。現任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1977年進入四川峨嵋電影製片廠,先後任照明工、場記、副導演、藝術中心主任。1983年到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進修班學習,畢業後回到峨嵋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副廠長。其間,與人合作導演了故事片《不沉的地平線》和《避難》等,並於1985年成功地主持操辦了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頒獎大會,從此在電影界有了一定的聲望。1991年,編導了《毛澤東的故事》,影片從生活出發,用大量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生活畫麵展示毛澤東活生生的鮮為人知的性格和親情,該片構思奇特,創作態度嚴謹,公映後受到各界人士的稱讚。1994年,韓三平調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他積極支持鼓勵年輕人搞創作,以出品人身份組織、創作生產了100多部影片。湧現出了諸如故事片《孔繁森》、《贏家》、《民警故事》、《非常愛情》、《紅西服》、《不見不散》、《春天的狂想》、《荊軻刺秦王》、《張思德》等優秀作品。1999年5月,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成立,韓三平出任集團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主抓集團製片環節,任務是讓中影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發展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製度的改革。2007年,韓三平出任中影集團董事長。從《無極》、《投名狀》到《赤壁》、《梅蘭芳》,由韓三平領導的中影團隊推出一係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業電影,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成熟的大片時代。2009年,出任獻禮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最重頭的電影《建國大業》總導演。2011年,導演了反映建黨90周年的史詩大片《建黨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