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少看到過網絡文學的獎項,當然這裏主要是指高質量的網絡文學作品,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等;也沒有看到過出彩的類型文學的獎項,比如現在大量出現的懸疑、武俠、推理、言情和青春校園等文學界的獎項;更沒有看到過青年人喜歡的文學作品的獎項,比如影視界就有“大學生電影節”,但文學界沒有“大學生青春文學獎”,更沒有看到過任何創意寫作類的獎項。
然而最離奇最費解的是,居然沒有看到過改編成影視劇的原創作品評選獎項。比如,《唐山大地震》、《集結號》、《讓子彈飛》、《山楂樹之戀》、《潛伏》、《暗算》,這些都是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也都是最有群眾基礎的文學作品,但卻一直被我們忽視了其巨大的“基礎效應”。
我們的文學獎總是一副高不可攀的樣子,經常頒給很多老百姓聽都沒聽到過的人,而在廣大群眾中深入人心的作品或者深入人心但又充滿爭議的作品,從來就沒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獎項去給予評判。所以老百姓隻知道電視電影裏有些作品很好看,卻不知道這和“文學”有著什麼內在的關係,自然而然就忽略或者越發輕視“文學”是一切藝術形式之源的本質。這是一個巨大的失誤。
記者:結合當前“80後”新生代作家的文學創作,你對中國文學獎項的創設有什麼具體的建議?
王若虛:說到這個,我們要注意到今天的“70後”、“80後”乃至“90後”作家,都是經曆了市場經濟檢驗和篩選的作家,能存活到最後的都是擁有著廣泛的讀者基礎。他們要和電視電影競爭、要和漫畫競爭、要和網絡遊戲競爭,而不像他們之前的老一輩作家們,隻需要和政治審查製度競爭,和不發達的通訊手段競爭。
所以可以說,今後那些經曆了市場風浪、有自己固定的商業讀者群的青年作家,會遠遠多於走純文學路線、走圈內路線的同齡作家。如果我們把評獎的精力和關注度都放在後者身上,隻會讓文學這個本身其實很廣闊的定義迅速走進死胡同。
我們應該做的,其實就是在前一種作家裏迅速建立起一種紐帶關係,形成一種大的公共平台,比如青春類文學節、類型作品文學獎等,以文學為背景和主旨,讓廣大讀者知道文學其實不光隻有純文學。然後再通過這些具有號召力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或者言行中潛移默化地去暗示讀者,漸漸地吸引其中的一部分人去嚐試純文學創作。
這也是為什麼,在其他發達國家,文學讀者總是很多,而他們在很多類型作品領域都有高知名度的獎項。就以國內目前十分凋零的推理小說界來說,美國有愛倫坡獎、英國有金匕首獎、法國有警察局獎、北歐有玻璃鑰匙獎,在日本推理獎光專業類的就有20餘種,比如最著名的江戶川亂步獎,等等。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是亞洲地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次數最多的國家,而那些沒有獲獎的文學作家我們也耳熟能詳,如渡邊淳一、村上春樹等等。
記者:針對當前廣大年輕讀者文學素養的引導和培養問題,你還有什麼建議?
王若虛:在影響青少年文學素養方麵,我國目前的教育體製首當其衝。雖然我們的語文教材和閱讀輔導書上不乏文學巨匠的作品,但如前所述,全部都是刻板的灌輸,作品範圍也十分窄小,時間跨度也不倫不類。
另外,學校和考試給予的巨大壓力也注定了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欣賞文學作品,這樣就給了快餐文化很大的可乘之機。試想,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80%的時間拿來寫作業、做考卷和上輔導班,那麼在剩下來20%都不到的時間裏,怎麼會有心情和節奏去看一部文學經典?當然是要和漫畫、電子遊戲和快速度的網絡文學去“親密接觸”了。我們潛在的讀者群和作者群就是這樣被慢慢扼殺掉的。
反過來說,隻要給予青少年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去自行選擇喜歡的文學作品,如果可能的話,再有專家和老師給予相應的輔導和指導,那麼不但文學作品的讀者群會擴大,年輕讀者的文學素養也會提高,他們的閱讀和鑒賞水平也會提高。
讀者的文學素養和鑒賞水平得到廣泛提高,會通過市場經濟的競爭方式體現出來,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程度會迫使作家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寫出更加好看但不失文學性和創新性的作品,這樣才有可能出現偉大的作品。畢竟,好廚子都是挑剔的客人給逼出來的。
王若虛小傳
王若虛,1984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現為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從2007年開始,陸續發表短篇小說《馬賊》、《紅雙》、《在逃》、《跑車》、《五等生》等,作品多見於《萌芽》雜誌,以及上海版《大學生》周刊專欄文章。著有長篇小說《馬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尾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限速二十》(《收獲》雜誌2010年長篇專號春夏卷)和“文字帝國”長短篇係列等,其作品被譽為“黑色校園風格”,在上海大、中學生中具有廣泛的知名度。
徐江善中共黨員、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58年生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1982年7月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係,現任新華社參編部編委、機動調研室主任。榮獲新華社十佳編輯稱號、新華社優秀共產黨稱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蒼天有眼》,長篇報道文學《尋夢俄羅斯》、《末路瘋狂——告訴你真實的鄭筱萸》、《誰搶了你的麥克風——互聯網改變中國記事》等。
崔峰傳媒製度專業博士,主任記者,媒體從業近20年,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長期關注傳媒和文化產業宏觀理論問題,200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肖春飛1972年出生,湖南衡陽人,新華社上海分社副總編輯,曾獲新華社十佳記者,新華社抗震救災報道先進個人,新華社奧運會、殘奧會報道先進個人,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等榮譽,多篇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出版有《姚明之路》等。
劉暘輝2001年中國傳媒大學畢業進入新華社參編部,後於北京大學獲新聞學碩士學位。曾常駐新華社北美總分社,美國夏威夷大學新聞學訪問學者,采訪過希拉裏、博瑞光等人。發表《美國新聞界對社會輿論的報道與研究》等學術論文,2009年與友人合著出版青春勵誌讀物《青春不怕疼》。
萬一女,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200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學專業,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作為新華社分社第一批赴災區女記者,采寫了《一個農村中學校長的避災意識》,2009年獲中國新聞獎。
楊一苗2002年從陝西師範大學畢業進入新華社陝西分社,主要從事文化及醫療衛生報道。今年以來完成文化體製改革、文化產業發展、西安世園會等多個大型報道。
趙仁偉甘肅景泰人,畢業於蘭州大學、浙江大學,文學碩士。2003年進入新華社山東分社,從事時政報道和體育報道。2011年7月任新華社北京分社總編室編委、時政部主任。
張道生生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浙江,2005年浙江大學畢業後進入新華社浙江分社工作,長期從事經濟報道,以觀察者和記錄者的身份體驗中國,報道中國,學的是古典文獻,從事的卻是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