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好廚子都是挑剔的客人給逼出來的(2 / 3)

這個影響很不好。跟風會導致嚴重的審美疲勞,並且將原本創新的第一部作品拉入一種“影響力減弱”的怪圈。至於山寨和抄襲,從來就沒見過有任何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這其實明明就是一種犯罪行為,肆意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和經濟利益,而且往往是明目張膽,又很容易被揭發檢舉,但卻從來沒有任何有效的措施可以來“殺一儆百”。

所有這些現象導致的共同後果就是,沒有創新能力或者創新精神的作者、書商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而想要嚐試創新的作者卻遇到各類阻力,讀者的注意力被分散,媒體宣傳的力度也被分散。長此以往,優秀的原創作品會漸漸減少,更不必談偉大的作品,這也就是我們經濟學裏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同時,文化圖書市場的表麵“繁榮”,各類跟風、山寨、抄襲作品大行其道,導致了作家寫作時的“效益扁平化”。扁平的不但是質量,還包括書的印刷量、銷量以及作者的收益等等。比如,同樣是一本講情愛的校園言情小說,大家都能寫,而且能寫到的程度大家基本都差不多。

作為書商,自然可以多找幾個作者寫好幾本書,每一本書印量都不必很大,然後像集團軍似的投放市場。這樣書商的風險小了,盤子大了,而對單個的作家來說,卻並沒有任何利益上的增長,反而是損害。因為印量少了,版稅很少,還要承擔過高的稅負。

這會導致兩種後果:一,作家退出寫作市場。二,或者作家不得不創作更多的跟風型作品,薄利多銷,以維持自己的生計,這樣的話市場上又會出現更多的類似作品……就這樣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記者:缺乏偉大的作品誠然與作家的狀態、作家所處的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如何看待讀者這一群體在偉大作品缺乏現狀中的因素呢?

王若虛:偉大的作品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即“人”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人”的因素不光局限於作家,還應該包括讀者。

一部作品的偉大與否,並不是單純的官方定義或者學術定義,而是需要廣大讀者的參與認同。目前我國書籍市場的讀者群相當龐大,但是讀者數量的巨大隻是單方麵的衡量指標,讀者的“閱讀素質”這個指標一直沒有被參考在內,因為這個指標並不是量化和具象化的。

中國目前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很多,有才華、作品優秀的人才也很多,但好的作品應該有好的讀者群去傳播、理解、衍生、反思和升華。當然,這裏並不是說中國讀者的素質不足,而是閱讀群體的水準偏差過大、比例失調,尤其是對青少年讀者的培養和引導,一直都缺乏力度。

我們都知道,閱讀文學作品往往是從初中時代開始的,一個人今後是否始終對文學作品有著閱讀欲望和閱讀鑒賞水準,剛剛起步的階段尤其重要。但我國目前對青少年文學閱讀的指導隻有“不色情、不暴力、不反動”,卻沒有告訴青年讀者哪些書值得一看。

這當中,中學的語文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這一階段的文學教育隻注重基礎寫作的指導和僵化的閱讀理解,而缺乏寬度和年輕化的閱讀教材,導致學生對傳統的優秀作品產生逆反心理,對新的優秀作品卻一無所知。於是,隻能通過自己的課外閱讀和其他途徑補充,從而出現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局麵。而一旦麵對這樣“錯綜複雜”的讀者群,優秀的作品往往缺乏能理解其優點的受眾,或者受眾群過小,這就導致偉大作品成了小眾作品的代名詞。

記者:這些年你一直在從事校園文學和青春文學的創作,那你能不能給我們簡單地談一下青少年讀者文學閱讀的基本特征?

王若虛:現在青少年讀者的閱讀習慣與我們快速發展、科技進步的時代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以閱讀者的比例來看,“80後”可以說是最後一批“泛閱讀”的人群。在“80後”和“80後”以前,如“70後”、“60後”和“50後”等,這些人都是廣泛閱讀平麵書籍的。今天隨便一個“50後”和“60後”的大叔大伯,隻要念過書,基本都看過《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和《三國演義》這類文學經典。但到“80後”,因為互聯網、漫畫的介入,看紙質媒體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到了“90後”這裏,真正嚴重的問題開始暴露:“90後”看紙質書、甚至看網絡小說的人都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則喜歡網絡遊戲和動畫片、電影電視劇等。

我一直在進行校園和青春文學的創作,和大批大中學生讀者保持著廣泛的聯係。在和讀者的交流中我發現,現在一個高中班級,看文學作品甚至看書的人已經隻有10%左右的比例;看網絡作品大約有30%,剩下的最多看看各類雜誌。“90後”尚且如此,那麼再到“00”後,我們將怎樣去培養他們的文學修養基礎?

記者:從以上這些原因看,當前我們應該如何努力來改善作家們所麵臨的創作環境以促進他們出產更多的優秀作品?

王若虛:作家們所麵臨的創作環境總體上分為兩種:一種就是經濟環境,如前麵說的,改善作家的待遇水平,這與目前出版市場的現狀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另外建議出台相關的“出版補貼”,就是在每年市場上新出版的原創文學作品中,經過嚴格的內容審核,對那些積極向上、反映時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書籍,給作者一定金額的補助。被補助的這些書籍應該是大多數,至少占到60%以上。

另一種環境則是對作家創新進行鼓勵的一種社會氛圍。現在作家所麵臨的競爭環境不應該是比拚字數、產量、版稅等這些純粹的商業收益指標,而應該是作品內容質量、創新度等這些方麵。未來20年“創意寫作”將成為文學界的主流,至少是青年文學界的主流,但無論在題材上,還是在視角和形式上,我們從來都沒有任何具體的措施去鼓勵創新。如果文學界繼續重複著跟風和“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而不去對創新項目進行保護和培養,那麼文學藝術界將日趨凋零。

還有,就是要加強對抄襲、山寨作品的打擊力度。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必須要做到信息對稱和規則有效。破壞遊戲規則還能獲得成功,那麼這個遊戲終有一天要玩不下去。就青春文學界而言,三個著名的抄襲事件並沒有讓讀者和其他作家看到一個良好的規則執行效應,結果,就會帶動一批讀者的價值觀歪曲。

直到今天,還都有很多年輕讀者為抄襲者做無罪辯護,所以可以預見,今後還會有更多的人去抄襲、去為這種行為辯護。作為讀者可能隻是一時之爽,但對文學界的其他青年作家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沒有寫作的安全感。就像一句話說得好,“壞人並不是更加強大了,而是好人不敢再站出來了”。

記者:現在上海的很多新生代作家都是經過在某種形式的寫作比賽獲獎而走入文學創作的,那麼作為一個“80後”的新生代作家,你對現在的文學評獎活動怎麼看?

王若虛:目前國內著名的文學獎項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從來沒有讀者的廣泛參與。好像文學作品不是寫給讀者,而是專門寫給評委們看的。而另一方麵,文學類獎項的過度單一也是一個問題。一些文學獎項,不管圈內的人怎麼看,都是純文學類的獎項,而純文學領域卻一直在縮水和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