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怎麼去敲開它的門/如它邀請我在先”
——— 《三空書院》
三空書院
林子疊疊重重
霧裏麵走
生生死死
跨過結了苔蘚的倒下的樹幹
死死生生
摸到一條台階
糊裏糊塗
你說我就這麼上去嗎
晨曦濺起
雲團堵在風裏燒成紛紛的空無
下一條台階
往上看
仿佛一座三空書院
四個字明白地寫著
盡管很遠很遠
你說我怎麼去敲開它的門
如它邀請我在先
我猶豫了
你麻木了
又換我麻木
而你猶豫
我在第三條台階前坐下
巨大的空氣從新鮮的山上推下來
我輕輕呼吸
同你在燈裏長長讀書
是你帶一盞燈上山
為提防那些過濃的黑暗
三空書院裏走出老翁兩個
我東張西望
你已收拾起背囊
寫於Swansea山中寓所
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
清明節的回響
我所知的幾個地方,河南南陽老家、開封、北京、揚州,清明節都過得很講究。還記得很小的時候隨家人去田野裏上墳,遠遠看到的是一片連綿的黃黃的土丘,周圍幾乎什麼也沒有。由村裏的親戚領著,在一些墳包前著實磕幾個頭,剩下的祭奠的工作就不是我的事了。當初我就很困惑:沒有墓碑,也沒有旁邊栽一棵樹什麼的,怎麼分辨出哪座墳裏住著誰呢?
後來,長大。想通了:即便標識做得好好的,若幹年過去,墳裏住著的還要徹底丟掉他們的存在。大人物又怎樣呢?常聽說哪兒哪兒打開一座大墓,摸索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誰住在裏麵仍搞不清楚。生人對故人當然是有一份聯係的,一座小小的墳可以把很多並不怎麼相幹的生命召集到一起。大家碰個頭,集中悼念一下,繼續地不相幹。等那些聯係也紛紛退場,那座墳便沒人認得。可有些人物又是不容許不記得的,但墳實在找不到,怎麼辦?多少有點說頭的所在,就碑亭呀、大紅門呀、石像生呀地張羅起來。常常明知某某地方不過是這麼弄起來的,還忍不住轉一圈,即可見多得數不清的忍不住轉一圈的孝子賢孫。
清明節的“重點”絕不在死人身上。提起開封,《清明上河圖》就是畫宋徽宗那會兒人們在清明節的活動,要多熱鬧有多熱鬧。張岱在《陶庵夢憶》裏有一篇《揚州清明》,“是日,四方流離及徽商西賈、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無不鹹集。”也聽一些人把清明叫“鬼節”的,問問張擇端、張岱,鬼在哪兒呢?空間必須結合時間,如張岱談及揚州的清明時與之作比的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而空間竟然能結合上時間的,何其之少啊!二者互相掣肘,短暫相合即有天物入展於人物而為風物。風物者,最其開闊又最其精致。沿風物的各條邊裁剪,都可看做時間與空間的黃金分割線。這世上的金線比地上的沙還多呢。
更可神奇的是:“清明”兩個字說出來,畫麵、畫境,甚至音響——跟著出來。就是上下嘴唇一碰,兩個中國字,令所有影像藝術幹燥得起火、腫脹得畸形。一些中國字的發音和它的字形、字義有神秘的對應關係。像“清明”這樣吻合程度如此高的,並不稀有。名詞方麵,浪潮這個詞——“浪”讀起來彈出去,“潮”讀起來抬上去。如果把所有人類的語言擺上桌麵,又比如大家既有的語言已經被拿掉,中文的可感程度應會令此時的人類驚異、入迷。“清明”兩個字說出來,生命的骨骼就給擦亮了。這個詞語是由內而外的,如鄭愁予《清明》一詩裏寫到的:“有花香,沁出我的肌膚/這是至美的一刹,我接受膜拜/接受千家飛幡的祭典。”還要杜牧那首《清明》做什麼?雨紛紛、欲斷魂,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清明”兩個字裏都有。
清明包含的審美角度,是取之不盡的。非要糾纏那點憂傷情緒,也可以。吳文英的《渡江雲·西湖清明》,先排一列失溫的意象,“舊堤分燕尾”、“背麵楚腰身”的,再把想說的話這麼一說:“明朝事與孤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其實已在“清明”兩個字身上雕滿了不必要的花紋,木屑抖下來它反而更沉——卻千古傳誦。更有納蘭性德的“櫻桃花謝已清明,何事緣鬢斜嚲寶釵橫”,就等他的“青春恨”、“憔悴可憐生”,往下讀,真是!各家有各家的一套,獨“清明”吃這一套、那一套,又不吃這一套、那一套,你隨便去寫,有撓不盡的癢癢。文學創作很像撓癢癢。人類要是有一天不玩文學了,會被人性的跳蚤吸幹血。科學隻是為人類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