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分最終的目標(7)(1 / 2)

所謂“生命成長”,就是日新又新,人生在每一刹那都有新的改變,每一時刻都有新的生命在躍動。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理解,舊的東西滅亡,新的東西誕生並取而代之;一切事物沒有一刻是靜止的,它不斷地在動、不斷地在變。這是不可動搖的宇宙哲理。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由生到死就是一種生命成長。死就是消滅,一個接一個地死去,又一個個地誕生出來。為了實現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對死亡必須有從容不迫的態度,即信奉所謂“生死有命”的人生觀。死,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怕,它隻是自然向完美成長中的一種機製或法則。

明白了生命成長的真諦,我們也就不再畏懼死亡了。因為,死亡,既不可怕,也不可悲,是生命成長必經的過程之一,也是萬物生生不息的象征。死亡合乎天地法則,其中包含著喜悅和耐心。

當我們不再懼怕死亡,敢於直麵死亡時,自然會明白如何麵對每天的現實生活,每天的生活也就會經常保持新的創意和發明。至於“十年如一日”,並不是說在十年裏不要有任何進步,而是說十年中每一天的努力都要像第一天的努力那樣起勁,旨在強調勤勞、努力與毅力的精神。這種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會產生非常新穎的創意和進步。但是,假如大家的工作十年來沒有任何變化,千篇一律,那絕對是違反了生命成長的原理。

明治維新時,西鄉隆盛和功臣之一的阪本龍馬常長談。西鄉隆盛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話題,阪本的談話內容和觀念每次都有一點改變。於是,西鄉就對他說:“前天,我遇到你的時候,你所講內容和昨天、今天都稍有出入。你既然是天下馳名的誌士,受到大家的尊敬,應該有不變的信念才行。所以我對你的話有些懷疑。”阪本龍馬常就說:“人不能有不變的信念,即使誌也是這樣。孔子說過‘群子從時’,時間不停地流轉,社會情勢也天天在變化,昨天的‘是’成為今天的‘非’,乃是理所當然。我們從‘時’,便是行君子之道。”接著又說:“西鄉先生,你對一個事物一旦認為是這樣,就從頭到尾遵守到底,將來你一定會變成時代的落伍者。”

人世萬物始終在替換更新,但在轉變中,唯一永遠不變的就是真理,這也就是從宇宙中產生出來的力量。

因此,所謂轉變及更新,便是因時因地活用這種力量。若以為真理是不變的,就不再活用變通,真理就等於死了一樣。

就生意而言,店鋪是愈老愈好,但如果讓產品及經營方法維持老樣子,即使再老的店鋪也會被時代淘汰。

佛教也是一樣。佛教的教義是永遠不變的,但教化的方法必須隨時代而改變。釋迦牟尼以前常說:“諸行無常。”一般人認為這話的意思是:“這個世界像曇花一現,很不可靠。”如此看法好像否定了現世,使人喪失活下去的勇氣,也對人類追求繁榮、和平與幸福打了很大的折扣。其實則不然,所謂“諸行”就是“萬物”,“無常”就是“轉變”;“諸行無常”是指萬物流轉、生命成長,也就是要求我們日新月異。

整個社會也一樣,不論教育、經濟、政治等各層麵或每天的工作,人人都應該以追求更新的精神謀求改善,否則,希望無止境的繁榮、和平與幸福無異於癡人說夢。

最終的目標

池田大作

我曾聽人如此評述當代:既是“飽食時代”和“空閑時代”,也是“頹廢的時代”和“欺詐的時代”,還是“自私與不負責任的時代”。的確,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放縱的時髦風氣。

每個人的人生觀各不相同,想來也未嚐不可。但是,一想到要無所作為地度過這漫長人生,就使人感到無比的空虛無聊。

《涅盤經》說:“人命之不息,過於山水。今日雖存而明日難知。”

意思是說,人類短暫的生命,比滔滔而下的山溪更為迅速,轉眼之間就消逝了。今天雖然平安,可誰也無法保證明日的安定。

《摩耶經》中有一節談到,人生的旅程就是“步步近死地”。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接近死亡,這就是人生的真相。

《法華經》中也有一段名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充滿眾苦,甚可畏怖。”其中,所謂“三界”便是凡夫所居之現實世界。它就像失了火的房子,煩惱在裏麵熊熊燃燒,充滿了各種苦難。正如經文所說,人生的確離不開煩惱。兒女、家庭、事業等等,細思起來,沒有一件事離得開煩惱。

生活被這紛亂的煩惱所束縛,何時又怎樣才能擺脫走向“永樂清新”的世界?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從人生的悲觀主義中解脫出來呢?怎樣才能確立正確的法則和人生觀,依靠堅韌的樂觀主義生活下去呢?

這種“棄暗投明”的轉變可謂是人生的頭等大事。我之所以立足於悠久的生命觀,走上信奉佛法的道路,理由也就在此。從無常的世界向永恒世界的轉換,正是有史以來人類所孜孜研究的課題。

小林秀雄先生在《莫紮特》一書中寫道:

“對強韌的精神來說,惡劣的環境也是實在的環境,既不缺什麼,也不少什麼。”“生命力中有一種能力,可將外在的偶然看作內在的必然。這種思想均有宗教意味,但它並不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