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觀察:延遲滿足實驗
7.1 問題思考:為了長遠目標,你能夠忍耐嗎?
心理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究人的忍耐力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生活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和選擇,是選擇眼前的利益還是為了未來,暫時忍耐?這道選擇題放在這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將它放置在生活中,它絕對可以成為最難解的題目之一。
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速食社會,人們被灌輸的理念都是抓住眼前的利益,人的脾氣也變得愈發急躁,一旦麵臨需要忍耐的情況,就立刻表現出不滿。但是,實際上,忍耐力也是成功必要的心理資本之一。成功是一條漫長的路,如果早早地便顯示出急不可耐,無法安下心來做事,那麼,成功將很難得到,即使得到也無法長久地保持。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的概念,延遲滿足即為忍耐力的體現,是指為了長遠的目標,甘願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以及,在等待過程中,展現出的自我控製的能力。
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項有關“延遲滿足”的實驗。
7.2 心理實驗:延遲滿足
米歇爾在一個班級裏找了數十名孩子,在每個孩子麵前放一顆糖果。他告訴這些孩子:如果馬上吃掉的話,隻能夠得到這一顆糖果;如果等到他回來後在吃的話,就可以得到兩顆糖果。說完之後,他走出了教室。
20分鍾之後,他重新回到了教室。20分鍾對小孩子而言,算是比較長的等待時間。有的孩子雖然也想得到兩顆糖,但是,在忍了一會兒之後,實在是經受不住糖果的誘惑,迫不及待地就將糖果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則為了吃到兩顆糖果而一直極力地克製著自己。為了不讓自己吃掉糖,他們就閉上眼睛不看糖,或者以自言自語、唱歌、睡覺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
當然,按照約定,這些孩子得到了另一顆糖。這個實驗並沒有到此為止,隨後,米歇爾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
結果表明,那些在孩童時期能夠耐住性子等待的孩子在青年時期也有耐性,做事情不急於求成,易與同齡人相處,比較自信;而那些在測驗中急著把糖吃掉的孩子則在青年時期容易急躁,易受挫折,並且孤僻,不願與人交往。
7.3 實驗結論:延遲滿足更有利於後來的發展
在實驗中,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後來的發展中顯示出了一定的優勢,這正是忍耐力在成功因素中發揮的作用。因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沒有耐心去等待與努力經營,那麼,將很難贏得勝利。
延遲滿足是自製力的一種體現,當麵臨各種誘惑時,人都會產生一種滿足需要的衝動,而當人運用自己的自我控製能力暫時克製這種衝動時,可以換取到更有價值的長遠利益和幸福。
7.4 管理策略:以外力培養成員的自製力
在團隊管理中,培養團隊成員延遲滿足的能力,將會更有利於團隊獲得整體成功:
(1)策略一:確立合適的目標
延遲滿足體現了堅持不懈的、實現目標的一種心理自控能力。那麼,在有關實現目標的自製力的培養中,目標的設置就很重要了。在前文中,我們一再強調目標設置的重要性,想要讓人能夠堅持下去,設置的目標高度就要在既可以完成又不會輕易完成間浮動。
(2)策略二:設置獎勵與懲罰機製,塑造自製力
人們的自製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出色,有時候,需要依靠外部力量來加以改變。這時,就需要管理者通過一些獎懲製度來解決這一問題。管理者需要強化的是成員堅持不懈的行為表現。
(3)策略三:通過不滿足調節人的行為
實際上,延遲滿足也可以起到控製他人行為的作用。人們很多時候都會認為得不到的更好,所以,有些東西明明可以拿十分卻隻拿到七分,常常會讓人心有不甘的同時又印象深刻。就像好吃的東西,隻吃半分飽,總會讓人念念不忘一樣。
所以,管理者為了培養成員堅持下去的成功經驗,可以在激勵方式上隻賞七分,讓成員知道自己有不足的空間,這樣才會一步一步慢慢地進步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