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風箏誤(2)(2 / 3)

韓世勳聽得連連點頭,說道。“有理!有理!我就在這裏做詩,你趕緊去糊風箏,將一切準備妥當,到明天一早,我們就去放。”

韓世勳重新坐到椅子上,拿著筆仔細推敲起來。過了很久,抱琴拿著糊好的風箏走進書房說:“少爺,風箏糊好了,趕緊題詩吧。”韓世勳重新蘸上墨汁,寫道:

飛去殘詩不值錢,索來錦句太垂憐。

若非彩線風前落,那得紅絲月下牽。

韓世勳寫完,再次細看了一遍,又將風箏擺正,小聲地叮囑說:“風箏啊風箏,我的這樁婚姻,就全靠你幫忙訂妥了!你既然已經做了媒人,就該做到底,千萬不要有始無終,使我的好事多磨!如果能夠成功,你就是我的月下老人,我會終生感激你的。”說完,便虔誠地拜了又拜。

天剛朦朧發亮,韓世勳躺在床上再也沒有睡意,便輕輕起身下床,穿著衣服走進花園。他走到竹林旁,遙望著城邊的天空,心裏想道:“但願那春風能解我意,將我字斟句酌的詩送到她的麵前,送入她的秋波,不要出絲毫差錯!沒想到,從前我見過許多女子,都不曾動心,如今這個女子還沒見麵,我卻為她癡情發狂,為她寢食難安。唉!世間的事真是很難預料。”

韓世勳和抱琴悄悄地拿起風箏,出了戚府,跑到城邊,韓世勳問道:“抱琴,你知道哪裏是她家的宅院嗎?”

抱琴指著遠處說:“從這座高牆開始,到那座高牆為止,方圓一二裏,都是她家院落。”韓世勳說:“她家的確很大,可那麼遠,能放進去嗎?”抱琴環視了一下周圍,說道:“城上地勢高,放風箏的人少,我們到那裏,一定放得進去的”。韓世勳點點頭。

韓世勳走到城上,他邊放線邊祈禱道:“彩線啊,你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長,要計算好高低,不要相差得太多!彩線啊,你是一條牽動情意、係在腳上的紅絲繩,要把風箏收放,讓它翻過牆,將我的新詩落地。還要做一條遊絲,縈繞在紗窗前,好讓她舉起纖纖手指,輕輕收慢慢拉,抽出我的情腸。”

風箏似乎懂得他的心情,輕輕颺颺飛上天空,飛到那宅子的中間,韓世勳見時機已到,便鬆了手中線,那風箏飄飄忽忽落到宅子的東邊了。

他心存憂慮,忐忑不安。他想清楚地看個究竟,可毫無辦法,隻得自語道:“事已至此,我愁也無用。能否成功,隻好聽天由命。我還是回書房等候消息吧。”想到這裏,他便朝戚家的方向走了。

在詹府東院的閨房裏,錦帳未開,繡被垂地,愛娟發髻偏斜地躺在床上,懶懶地伸開四肢睡著。

忽然,她聽到窗外有東西落地的響聲,睜眼一看,紗窗上還掛著一條細線。她大聲叫著:“奶媽!奶媽!”奶媽聞聲進來說:“小姐,你醒啦!有什麼事嗎?”

愛娟坐起身,指著窗外說:“那裏掉下什麼東西?還有根線掛在窗戶上,你快去看看。”奶媽說:“大小姐,你別怕!我這就去看。”

過了片刻,奶媽拿著風箏走進來說:“唉呀!原來也是一個風箏,也有一首詩在上麵。”愛娟奇怪地說:“風箏就是風箏,詩就是詩,為什麼要加上兩個‘也’字?你是不是也要學二小姐通文呢?”

奶媽搖頭說:“不是,昨天我過去請二小姐來玩,她正拾到一個風箏,上麵有詩,她便和了一首。今天我們又拾到一個,又有一首詩,所以才說兩個‘也’字。”

愛娟茫然地說:“原來是這樣!那她的風箏還在嗎?”奶媽回答道:“聽說那風箏是戚公子的,他派人來要回去了。”愛娟急切地插話說:“她那一個是七公子的,我這一個自然是八公子的了。”奶媽糾正道:“大小姐,不是那個‘七’字,而是‘戚’字,是我家老爺的同年,戚補臣的公子。”

愛娟高興地說:“這樣說來,那公子既會做詩,又喜歡放風箏,一定是個風流知趣的人了!他讓詩隨著風箏放,隻可惜上次掉在她那邊,她不過回送一首吃不得用不得的歪詩;如果掉在我這邊,我一定陪送幾樣東西,比如玉扣金簪,用來酬謝公子的多情!”

她越說越有趣,便推開繡被,走下床來看風箏。她左看看,右看看,然後說:“這個放風箏的人還不錯。雖然我不識字,不知道詩的好壞,可是看他寫得出這幾行字,還很整齊漂亮,想來也不會是一個凡夫俗子。唉!怎麼才能看見他呢?不如我張榜公布,他要想拿回風箏和詩,就得自己親自上門來求,我不是就可以看到了嗎?”

奶媽聽了她這番話,問道:“大小姐,難道你對這位公子有意了嗎?”愛娟回答說:“奶媽,自古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我今年已經整整十六歲了。你沒看見東邊的張小姐,比我小一歲,前天成了親;西邊的李小姐,比我大一歲,昨天生了兒子。如今老爺才去上任,不知哪一年才能回來。如果等他回來,才給我許配人家,我的臉皮都熬成了金黃色。沒辦法,我隻能自做打算。今天我遇到這個公子,我當然有意與他成婚啦!隻是我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

奶媽想了想說:“大小姐,你也別太性急!依我看,也不是沒有辦法。上次二小姐拾到的,就有人來把風箏要回,難道我們拾到的,就沒有人來要嗎?等到人來要的時候,我就替你做個媒人,怎麼樣?……”

愛娟還沒聽完,就一把拉住奶媽的手,說道:“這樣太好了!太好了!”奶媽鬆開手說:“你別急!先要把話說清楚。我給你做了媒,你怎麼謝我這媒人呢?你該給我幾兩媒錢,幾丈媒紅?這叫做先小人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