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網絡文學論(1)(1 / 2)

一、口頭文學、紙麵文學、網絡文學

從文學發展的宏觀曆史來考察,文學在誕生之初是以口頭方式創作、傳播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口耳相傳。這一期的文學我們稱之為口頭文學。口頭文學的典型形態是民歌,這種文學形式在今天依然保留著,在一些邊遠地區,它依然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形式。但是,口頭文學的標誌形態卻不是民歌,而是神話和史詩,例如古希臘神話以及《荷馬史詩》等,當這些產生以後,人類的口語文學就達到了巔峰,馬克思就有這樣的看法,認為那是人類在童年時代所創造的即使對後世來說也是高不可及的範本。這樣,口語文學就來到了它的成熟期,此後就進入了它的過熟期,民歌創作依然在繼續,但是,這種創作、欣賞活動,已經不再影響口頭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形態的價值,這種文學形態的表現力在神話、史詩中已經達到了極限,沒有什麼發展的可能性了。

此後口頭文學漸漸地失去了主導地位,它的地位被紙麵文學取代。紙麵文學在傳播方麵有口頭文學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它超越了口頭文學在傳播上的時空限製。同時,紙麵文學的誕生也給知識分子專業寫作帶來了可能性。文學傳播的普泛化以及創作的專業化使得文學創作經驗、成果的積累幾何級數地增加了,文學的表達方式更加豐富,文學的表達力更加強大,文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就中國文學史而言,情況比較特殊。中國古代文學,由於書寫工具的昂貴和書寫方式的艱難,許多方麵都保留了口頭文學的特征,例如詩、詞、曲、賦的韻文傳統,這個傳統讓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學是以聽覺為鑒賞特征的,而這正是口頭文學的最主要特征。在中國,真正的紙麵文學時代起源於本世紀初,現代出版業的崛起,紙麵文學刊物以及文藝出版社的發展為現代紙麵文學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這種紙麵文學的繁榮和成熟是以白話文學為典型形態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紙麵文學迎來了它的大發展時期。首先是國際政治環境,世紀末政治格局的多元化,為中國紙麵文學贏得了寬鬆的發展氛圍,市場經濟的發展則為紙麵文學提供了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紙麵文學的麵貌更為豐富。但是,進入90年代以來,紙麵文學也表現出了過熟的跡象。如玩偶化問題,90年代中國,有一個不是商品的商品品牌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那就是“布老虎”叢書,這是一個征象,一個以玩偶為命名的文學品牌為什麼能在90年代中國大行其道?它預示了文學在90年代的命運,如果說80年代中國文學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審美的、人生的、思想的,那麼90年代很明顯,文學在人們的生活中地位急劇地下降了,它已經降到了玩偶的地位;如操作化問題,“操作”這個詞僅僅是在80年代還不為人們所知,但是,到90年代它就已經是盡人皆知的文學術語了,文學越來越依賴和它不相幹的事物來爭取讀者了,需要出版商、推銷商的商業操作才能成功爭取讀者,它漸漸地成了一件普通的商品,而不再是大眾的精神聖餐,它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及影視,隨著純文學刊物的改刊、出版社對純文學書印數的下滑,傳統紙麵文學的衰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紙麵文學的表現力已經臻達某個階段性極限,對漢語言來說《活著》、《馬橋詞典》、《靈山》、《心靈史》、《白鹿原》、《廢都》、《塵埃落定》等小說的誕生的確預示了這個相對頂峰的來臨,同樣在世界紙麵文學發展史上也存在這個問題。紙麵文學當下的處境是,它不得不麵對越來越多的經典作品,它不得不麵對日益變得艱難的但卻不得不做的創新,內容上的創新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原因是幾乎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已經受到過文學的眷顧,形式技巧的創新也變得無比艱難,原因是紙麵文學表現力已經被一代又一代的大師們發掘得近乎極限,其可發掘的部分已相對稀少。從形式上看,中國古代文言文學早就達到了它的過熟期,但是由於封建統治者對文言文的製度性保護,使文言文學不能依照自己的過熟規律發展到白話文,因而隻能在自己的圈子裏循環往複地打轉,形式上看,中國古代文學史總是在複古和反複古的二難處境中循環,直到20世紀初,這個循環才由“五四‘文學革命打破。從曆史的發展來看,紙麵的白話漢語言文學也同樣會走到這樣一個關口—過熟的關口,也會來到一個其真正的發展不能在紙麵文學內部解決,隻能期待某種話語形式上的本體性創生。

這個創生可能要在影視和網絡文學那裏尋找,影視文學語言和網絡文學語言的創生,在文學表現力上相對於紙麵文學語言來說,的確是一場革命性的飛躍。它們可能意味著文學曆史發展在口頭文學、紙麵文學之後的第三曆史時期的來臨。本章著重介紹的是網絡文學。

網話文學對於文學來說不僅意味著文學傳播形式的網絡化,還意味著文學語言的網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