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成功的DV片拍攝製作有這樣一些基本要求。一、必須有統一的導演,民間性質的拍片最難的是籠起大家的意見,參與者事先要有充分的討論,但是到了現場就必須完全尊重導演的權威,參與者的任務隻是幫助他完成構思,隻有這樣才能保證DV片具有統一的個人風格,對於DV片來說個人風格是最重要的,如果人人都說了算,那麼影片最終隻能是各種意見相互妥協結果,個人風格就蕩然無存了。二、好的場記和製片非常重要。絕大多數後期剪輯錯誤都是因為場記的疏忽導致的,比如兩個人對話時,由於鏡頭一般來說要分成幾次拍完,那麼場記就一定要記住所有的細節並盯緊演員坐回原位之後所有的細節是否都恢複過來,不能出現3秒之前的半杯水變成了滿杯水等情況;同時多人合作拍片,必然會有金錢、時間、出工次序等方麵的問題需要協調,製片的任務是合力安排經費的使用、演員的出勤時間,拍攝現場的後勤安排等等,製片就是專門負責消滅這些事物性麻煩的人。三、注意畫麵質量和聲音效果,一般DV片都是非專業的,所以畫麵質量不會有膠片機拍出來的那麼好,這是正常的,因此不必追求過於精細的畫麵質量,但是盡可能地注意構圖、同期聲的錄製,特別是在布光的方麵給予周到的考慮都是必要的。四、剪輯對DV片非常重要,同樣的素材,不同的剪輯會出不同的效果,但是剪輯的時候不要過多地使用特技,也不要濫用音樂補白,DV片應當追求簡潔、明快的效果,在某個單獨的點上有個性,並且這種個性得到了突出就可以了,不要麵麵俱到、處處開花。
三、藝術探索片是指那些因注重電影藝術語言的探索而區別於一般商業片、類型片,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的電影。中國當代探索電影最傑出的代表有張藝謀、李安、陳凱歌、候孝賢、張元、王小帥、王家衛、楊德昌(代表作有《一一》、《麻將》等)等,總結他人們的特探索經驗,我們可以為當代藝術探索片歸納出這樣兩個特征。A、思想意識上探索片常常更傾向於研討人性深處的陰暗麵,常常表現出悲觀的麵貌。例如2001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當代電影部分”評委會特別獎的《海鮮》是由中國新生代作家朱文推出的DV劇情片,影片描寫了一個意欲自殺的妓女幸會一名熱情助人的警察的故事,警察嚐試用暴力強奸以及愛情感動等方式來拯救妓女的生命,試圖通過激發妓女的恨或者愛使她放棄自殺,但是均未成功,萬般無奈的警察掏出槍對女主人公說:“如果你想自殺就請殺了我吧!”結果女主人公毫不猶豫地開槍打死了警察並在次回到自己的賣笑生涯中。
這是一個極端的道德虛無主義故事,非常類似朱文前期的另一個小說《我愛美元》,該小說從一個孝敬“父親”的道德動機出發,引出來的行動卻是幫“父親”找一個一夜情的女人,小說充滿了對現實生活及其表麵之下的道德精神的反諷情緒。再比如張元,1990年他的《媽媽》、1993年他的《北京雜種》等曾獲柏林電影節影評人獎、瑞士洛伽諾電影節評委特別獎等,但是因為思想意識的極端傾向而不能為國內電影市場接受。B、電影語言運用上的個人化,探索片常常傾向於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技巧,常常不滿足於現有的電影語彙,試驗一些極端的電影表現方法。如大陸青年導演王小帥的電影《冬春的日子》,該片在強調構圖意識、造型意識方麵非常極端,而他獲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十七歲的單車》則采用極端的寫實主義技法;這種對電影語言的探索張藝謀那裏也是一樣的,1992年他用紀錄片風格拍攝了電影《秋菊打官司》,該片看上去像一部紀錄片,但是卻以飽滿的人文激情、返璞歸真的藝術表現、看似樸拙實際是精雕細刻的電影語彙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