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紀錄片史上,美國的弗裏德裏克·懷斯曼是一個重要人物,1967年他拍攝了《提提卡荒唐劇》,至今他已經拍攝了三十餘部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受到批評界和觀眾的熱烈好評,被尊為“美國史詩”,懷斯曼的作品以美國的各種機構、城市為主題,沿著‘用鏡頭解剖各種機構和人的方式“展示20實際下半葉的”美國。懷斯曼被認為是“直接電影”理論的實踐者和理論代表。“直接電影’起源自新聞攝影,最早由美國《生活》雜誌攝影記者羅伯特·祝魯等提出,他們試圖讓新聞紀錄片像新聞照片一樣適時適地地抓拍到事件高潮的時刻,這種方法要求攝影機與攝影人員不與被拍攝者發生任何關係(決不使用訪問的形式),以求能排除攝影的影響,拍出原生態的攝影機不在時也會發生的情況。懷斯曼的《醫院》、《中學校》、《動物園》等被認為是這種電影紀錄片的代表作。“直接電影”理論認為,攝像機的存在應當避免對拍攝對象的影響,隻有避免了這種影響才能拍到真實,因此他們常常選擇劍拔弩張的時刻,等待自然事件的高潮在自然態勢中到來並抓拍它,而不是介入它,讓它在導演下發生。1999年懷斯曼拍攝了《緬因州的貝爾法斯特》,這是一部關於美麗的從17世紀發展而來的新英格蘭港口城市電影,該片以特殊的“直接電影”風格而獲日本“山形過熟紀錄片電影界”1999年度最優秀片獎。
與“直接電影”理論相反,20世紀60年代法國誕生了“真實電影”理論,1960年夏天,法國人類學家讓·胡什與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辛合作用剛剛問世的輕便同步錄音攝影機拍攝了一部以巴黎青年為對象的電影《一個夏天的記錄》。這部影片表現了一種特殊的攝影理想:純粹的觀察隻能得到表麵上的真實,要得到掩藏在事物表麵之下的本質的真實,就必須使用訪問以及其他各種誘發性手段,因此他們認為電影拍攝者不能做拍攝現場的局外人,相反他要深深地切入到拍攝對象的生活中去,積極自參與被拍攝者的生活,促使被拍攝者在攝像機麵前說出、演出自己平時不大能做出和說出的事來。“真實電影”理念強調攝影者對被拍攝對象的介入、誘導,他們讓一般平民說話,使紀錄片變得平民化,電影由政界要人的、影視體育明星的電影變成了普通平民也可以參與的,電影真正地把鏡頭伸向了大眾的生活,這是他們的功績。
中國紀錄片近年在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界以及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界、法國“真實電影界”等國際重要電影賽事上都有不俗的表現,1997年張元的《廣場》、1999年梁碧波的《婚事》、吳文光的《江湖》、楊天乙《老頭》等都有獲獎記錄。
二、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型數碼攝像機(DV)誕生,為個人製作DV影片提供了可能。電影不再是影視學院專業畢業生、專業導演和演員們的事,它成了可以像文學作品一樣由非專業人士獨立完成的“個人創作”。或許,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文學藝術種類中可能會增加一個品種——DV影片,未來的文學愛好者可能不是用鋼筆創作文本型作品,而是拿著他們的掌中寶攝像機在大街上拍攝得到DV影片。DV設備非常簡單,一般一台在20000元左右的數碼攝像機加上一台性能中等的家用電腦就可以較好地完成任務了。因為DV設備的低成本,近年世界上DV潮有漸熱的趨勢。目前我們所說的DV片大多是指那種非專業的,以紀錄片為主要形式的,以短片為主流的,采用數碼攝像機(DV)拍攝的民間創作影片。它是在許多電影愛好者不滿足於當前的電影製作發行體製與創作觀念,試圖在現有的電影體製以及電影創作觀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突破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兼有創作和娛樂的雙重性的藝術形式,它的特點是小型低成本製作,非專業民間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