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我的道德談(2)(1 / 2)

中國倫理思想,從古到今,雖沒有大改變,小有出入的地方也很多。但我所要說的,是現在社會一般人心目中的道德觀念,不是把周公怎麼說,孔子怎麼說,漢儒怎樣,宋儒怎樣,羅列比較起來;做一部中國倫理思想的曆史。我的目的專是解決現今之道德問題。

《六經》是中國講道德的標準,而這類書大都文義艱深,字句殘缺。所以中下等社會隻有僧道的迷信,遺傳的習慣。不但不曾懂真正道德,就是那不適現今的宗法倫理觀念,也還缺陷。至於上流人所謂道德,也不過發揮古訓的缺點,消滅它的好處罷了。所以古代道德本不適應現今,而一般之所謂道德,比它本來麵目更壞,更不近情理。舉幾個例證如下:

(一)女子的貞操,在古時遵守已極嚴了;但夫死無子,還許再嫁。且在宗法社會裏麵,有這種偏頗道德,也還不奇。後來社會情狀漸變,這一件事反變本加厲,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豈不是有點奇怪。

(二)信列於五常,《論語》上麵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虛偽一事,古人明認為不道德;現在人卻拿矯飾當做應世的唯一善法。

(三)古人說,“欲敗度,縱敗禮。“而現在人大都以吃,著,嫖,賭,納妾,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其實縱欲和不節儉,是古代道德最為切戒的。他們覺得於自己不便,便把平日所以為“口頭禪“的經傳,置之不問。

中國多數人既不懂什麼是道德,事實上又不肯去實行,但是他們嘴裏架子永不肯去掉,整天的鼓吹維持風紀,我要勸他先把自己的風紀維持維持才好!

現在最流行的主要道德觀念,便是古人所謂“三綱“。

從上麵來看,有個很奇怪的地方,就是的下一排對照上麵,都是偏的。如忠是臣的道德,孝是子的道德,貞操是妻的道德。何以為綱的人竟絲毫不負道德的責任呢?這不是我把表配錯,他們講道德的人,本來說得奇怪。什麼叫做三綱,老實說就是三奴。倫理思想的綱領既已充滿了奴性,那些細節地方,自然反背人生幸福之目的。多數人以為聖人說的,有苦也不敢說。但是當初還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夫和,妻柔“,這種話雖也有偏重,但總兼顧兩麵,不是絕對的專製,而且當時有當時的情形,後來人一味死守,實在不妥。我把這三種基本道德,分段略加一點說明和批評。

忠是專製時代愚人的東西。莊周所謂“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正是這個忠字的實在情形。這本是曆史上的陳跡,到了現在,雖還有班遺老和頭腦不清的人,大談特談。其實照時勢的逼迫,並不曾有討論的價值,現在可以不說了。

第二便是孝。中國幾千年政治家族社會一切方麵,都被它支配。倚賴保守退化種種壞現象,也常靠它作根據。講到這個問題,雖極有見識和膽量的人,也不敢張嘴,好像一有疑惑,便是“天所不覆地所不載“的。其實把它觀察明白,也盡平常得很。

孝的觀念發生極早,是子女對於父母情愛的實現,原是很平常很應該的事,怎樣在中國會變做人生的羅綱呢?這是因為古人主張“君父一體“,又說“齊家而後治國“,用專製勢力,遮沒它的真相。就親子的關係去推行專製,本很容易。兒童原什麼不懂,全靠父母指導;等得子女長成之後,便不該憑自己腦筋去支配他們的前途。但古人不明白這個,相信“君父一體“的夢話,硬把成人當做小孩看待,搭起架子,根本消滅子女的人格。一方絕對服從,一方無限的專製,永遠叫新的跟著舊的走。中國進步之停滯,這是一極大的原因。

在別的事情,壓力重了,便要起反動,還可以解決;在這種情勢,卻又很難。人的一生,不能離愛,而愛每從親始。後來人智開明,才會愛國家,愛民族,推而愛人類,再推而愛動物。但當初最親的是父母,自然最愛父母。有這個緣故,父母盡管專製,本心卻充滿愛情。子女盡不願服從,奈父母不比旁人,因體恤生我者愛我者的心理,不得不出於為人的容忍。這層障礙,看得破的人未必就打得破,因為有道德的真心在內。於是中國幾千年的人生,都現暗淡之色了。現在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剖析真偽,分別解決。一麵發揮真切的情愛,一麵消滅慘苦的拘束。使親子間有一個正當界限,不得逾越,不相妨礙,然後孝之一字,才是近代真正的道德。

最後這件事是貞操。中國人對於這種觀念,是嚴酷而又片麵的,專拿它去壓製女子。不苟且是貞;夫死而守是節;夫死而殉,或遭強暴自盡,是烈。這三件倘完全是本人意誌,還沒什麼不可,無奈每每是逼著做的。我反對這種虛偽的道德,有兩個理由:第一層,因為它限於一方麵;第二層,因為它不造幸福,而造苦痛。

前邊所說三種,是現在一般所謂道德的基本。我再把他們的缺點,分出幾條,總括的說一遍。

(一)道德隨社會而變。現在所謂道德是宗法時代的遺影,到了現在,處處覺著不能合拍。不應時了,便該推翻。

(二)道德根據良心,貴有真摯的情愛。一般所謂道德,大半是些反乎人情,無用的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