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工作好找,但是“好”工作卻難找,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在這種狀況下,就出現了這麼一大批人,“好”工作看不上他們,反過來,他們又看不上“不好”的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麵。
眾所周知,現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據一家著名職業顧問機構調查顯示:在2007年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中,有60%的學生是因為“高不成低不就”才與工作擦肩而過。而且,這類學生往往畢業於國家重點大學。
每年的六七月,是畢業生找工作和在職人士跳槽的好季節。但是也有很多一時找不到工作而留守在家裏的人。同樣,在這些“暫時沒有工作”的人群中,有許多人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或者曾經在國內外知名企業中工作過。之所以一時沒有找到工作,是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再找的工作一定要比上一份好,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李帥在進入重點大學之前,是他所在省的高考狀元。另外,上大學之後,他並沒有因為自由而放縱自己的學習,他依舊很用功,因此很早就拿到了律師資格證。
大三的時候,他就希望自己畢業之後能夠在一家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做見習律師的工作,月薪起碼應該在8000元左右。當然,他也意識到自己的要求可能有點高,但是考慮到自己學習成績一直以來都是最優秀的,而且就讀的大學又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名牌大學。他又覺得自己的要求都在情理之中。
從大三下學期,李帥就試著出去找工作。他在心裏想到:隻要有律師事務所願意和他簽見習律師的合同,他願意整個大四都在這家律師所當“廉價勞動力”。但是直到大學快要畢業了,他還沒有找到工作。因為沒有一家包括那些最普通的律師事務所在內,願意讓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人去做見習律師。
轉了一大圈之內,李帥發現,雖然有很多律師事務所願意和他簽合同,但是月薪隻有2000元,他實在是不能接受。因為大學的時候那些成績沒他好的同學也有不少都找到了這樣的工作,甚至有的更好。結果,大學畢業之後,當很多同學都開始上班時,李帥還不得不為工作東奔西走。
現代社會,有很多像李帥一樣的名牌大學畢業生,他們一味地認為自己就讀的是國內一流的名牌院校,學習成績優秀,甚至還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畢業之後一定要進名牌企業,擔任公司的重要職位。他們之所以這樣想,多數是因為虛榮心理和攀比心理在作怪。
作為天之驕子,他們從小到大在各方麵都是佼佼者,不僅獲得了很多的榮譽和稱讚,也被寄予了很多期待和希望。因此,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自己應該找一份穩定、體麵、高薪的工作。否則,不僅會覺得自己臉上沒有麵子,也會覺得對不起曾經對自己寄予很大希望的人。
事實是,這種虛榮和攀比的心理不僅不會帶給他們什麼好處,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發展。眾所周知,現在的用人單位已經不把成績和榮譽作為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可想而知,這些很多一心要找到好工作的“高材生”們最後還是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1975年11月15日,高中畢業的金誌國開始了在青島啤酒的工作,最初他是一個“洗瓶工”,每個月工資23元。日子從機器洗啤酒瓶時快樂的“嘰裏咕嚕”聲開始。這份工作很枯燥很苦很累,不管刮風下雨你都必須去操作,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手抓著冰冷的瓶子,或者是在寒冷的夜晚上夜班,那種痛苦的滋味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忍受得了的。
但是金誌國不一樣,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好高騖遠,而是甘心從基層做起。正是這段經曆,提高了他對環境的適應力和忍耐力,也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能力,為他以後成為總裁奠定了基礎。終於,30年過去了,當年的“洗瓶工”如今已經是青島啤酒的副董事長、總裁;也從當年的“小金”升級到“老金”。
很多人對金誌國的成功充滿了好奇,其實他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甘心從最低層做起”。這就給了當代大學生一個啟示:你的職業生涯剛剛起步,職業競爭力還僅僅隻停留在理論的層麵上,因為缺乏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就必須從企業的底層開始做起。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高不成低不就這樣尷尬的境地,常常使徘徊在職場外的人焦躁心煩、失落孤獨。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呢?心理專家給我們提供以下建議。
1.認清自己的優劣勢
對於一些應屆畢業生來說,不管是在求職還是在工作的過程中,都應該擺正自己的位子,看清自己的劣勢所在,選擇適合自己的職位。如果急於去應聘高崗位,結果可能就會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現象的產生。
2.放棄攀比心理
適當地拿自己和別人去比較,這種攀比心理可能會成為你振作和前進的動力;但病態的攀比心理就會變成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種負擔,束縛著你的前進。所以,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所能改變的,放平心態,找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