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不可小覷的第一印象(1 / 2)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都有一定的指導自己行動的心理原則,外化出來就是為人處世的態度和心態。如何獲得一個好人緣?如何建立一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網?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其實,答案隻有一個,熟知並運用生活中的社交心理學,會讓你的社交左右逢源。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架起交際橋梁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一印象會給別人造成“先入為主”的效果,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首因效應。所謂首因效應,《心理學新詞典》中這樣解釋:“在人際知覺過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亦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的確,第一印象是人們長遠交往的基礎,是彼此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石。與人初次見麵時,儀表、談吐、禮節、態度等就形成了我們的第一印象,別人常常會通過第一印象來評價我們;而我們也常常在看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眼之後就在心裏判斷他的品位、能力和性格等。

據心理學家統計發現,與陌生人交往的前4分鍾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關鍵期,並且對一個人的感官占到75%的比例,以後很少會改變。因此,不管是交友,還是進行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都不能夠忽視第一印象所帶來的首因效應。否則,會給以後的人際交往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阻礙。

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對“首因效應”的效果進行了研究。他設計了4篇不同的小短文,但4篇短文中描寫的都是一個叫做傑姆的人。在第一篇文章裏,他從始至尾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且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把他描述得開朗友好,但是後半部分揭示了他孤僻和不友好的一麵;第三篇文章的描述順序和第二篇恰恰相反;第四篇文章當中,洛欽斯花費了整個篇幅描述了傑姆孤僻且不友好。

之後,洛欽斯請四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四篇小短文,然後通過一個測量表評估傑姆這個人到底是友好還是不友好。結果表明,文章內容的前後安排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傑姆友好者為78%;孤僻不友好在先,評估傑姆為友好者僅占18%。從實驗中不難發現,首因效應產生的作用是極為明顯的。

由此可見,與人交往,你一定要注意修飾自己,從外表到內心,都應該給人一種愉悅的感覺,讓他們願意和你交往。的確,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會給對方留下很深的烙印,如果你在第一次交往中給別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別人就樂於跟你進行第二次交往,甚至以後的多次交往;反之,如果你在第一次交際中表現不佳或者很糟糕,則常常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麵。因此,請務必注意你第一次跟人打交道時的“第一印象”。

小林是電腦行業中的佼佼者,可以說,對電腦無所不通,工作能力非常強。但是,他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不拘小節,大大咧咧,整天一條破牛仔褲,一雙旅遊鞋,一件休閑外套,給人一種吊兒郎當的印象。他好像從沒有講過“注重形象”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