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在社會交往中,有這樣一個心理原則,叫做尊重互惠原則。意思就是說,你給予了別人足夠的尊重和幫助,別人也會以同樣的真誠和善良回報你。
笛卡爾曾經說過:“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說過:“對人不尊重的人,首先就是對自己不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種尊重互惠的心理原則,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尊重回報你。對別人的善良和尊重,就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關鍵是你要時時刻刻多為別人著想一點,把尊重的繡球拋出,等你需要時,別人才會愉快地拋給你,而且不止一個。
人際交往中,尊重別人是最基本的原則。正如同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就要對朋友真心,朋友才會對你真心一樣。社交中,你希望別人怎麼來對待你,就先要學會怎麼去對待別人。以心換心,將心比心,付出你該付出的,才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
一個寺院的小沙彌,在化緣的時候與一個農婦發生了爭吵,最後兩個人互相撕扯起來,結果把彼此的臉都給抓破了。後來,寺院的其他和尚趕來,把他們勸開,並把受傷的小沙彌送回寺院。
老法師了解情況後,對小沙彌一句教訓的話也沒有,就張羅著在供品裏為那個農婦尋找布匹,並親自帶著小沙彌去給農婦賠禮道歉、送布匹。
這樣一來,那個農婦也變得知情達理了,她還在老法師麵前說這個事情都怪自己,不該和前來化緣的小沙彌爭吵甚至動手。
從農婦家回來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老法師一不留神,被一塊石頭絆倒了,但是老法師一點沒有抱怨的意思,反而向石頭道歉。小沙彌扶起法師後,狠狠地朝那塊石頭踢了幾腳。老法師對小沙彌說:“石頭本來就在原地,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怎麼能夠怪它呢!這次磕絆是我自找的,所以我理應向石頭道歉……”
小沙彌愣了一陣,終於領悟了法師的開導,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後我一定注重個人的修養,學會尊重他人,盡量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是絕不會得到別人尊重的。人際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就像一個人站在鏡子前,你笑時,鏡子裏的人也笑;你皺眉,鏡子裏的人也皺眉;你對著鏡子大喊大叫,鏡子裏的人也衝你大喊大叫。所以,我們要獲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須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一個人素質良好的表現,也是做人最起碼的美德,尤其是在號稱禮儀之邦的中國,前人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等都是人們恪守的古訓。在人際交往密切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恪守這一準則,為建立一個好人緣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