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掌握變通的辦事藝術(1 / 1)

生活中,許多成大事者往往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即懂得變通。任何事情都是變化的,就算是同一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性質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區別對待。學會變通,這不僅是做人之訣竅,也是辦事之訣竅。

生活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事情一時可能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會讓人不知所措。其實,當前方已經無路的時候,就應該懂得變通一下思路,如此,問題很可能就會得到順利解決。如同走路一樣,並不是每條道路都很順暢,當大路上人太多,太擠,摩肩接踵,舉步維艱的時候,你不妨走條小路,說不定可以先行到達目的地。所以說,做事情的時候,偶爾變通一下你的思維方式,往往會使人豁然開朗,步入新的境地。

有這樣一個實驗:準備一隻敞口的玻璃瓶,使瓶底朝向光亮的方向,然後,往瓶子裏麵放一隻蜜蜂。蜜蜂知道自己被困在了裏麵,於是開始尋找逃出去的出口。但是它隻是朝著有光的方向飛去,在瓶底撞來撞去,就是沒有辦法飛出去。直到撞得遍體鱗傷,它也不懂得改變自己的方向歇息一會後,還是朝著瓶底的方向衝撞,最後筋疲力盡,困死在了瓶子裏。

後來又放了一隻蒼蠅進去。一開始這隻蒼蠅也是朝著有光的瓶底飛去,但是當它撞到瓶底以後,知道此路不通,於是開始改變方向,朝著不同的方向進行嚐試,很快它就找到了出口,逃了出去。隻知道執著的蜜蜂走向了死亡,知道變通的蒼蠅卻生存了下來。

通過試驗,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隨機應變,靈活變通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讓人受益匪淺。當一個方向走不通的時候,任憑你橫衝直撞,都是難以突破的,而隻要你稍稍轉變一下思路,換一個方向,就會輕鬆地走出困境。

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固守著一定的思維方式,總是認為解決事情的辦法隻有一個,辦事情總是從一個角度去考慮,結果常常苦惱不已。其實與其堅守著固有的思維方法,不如選擇理智地改變,變通一下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當年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10天沒有飯吃,有時連野菜湯也喝不上,真是餓極了。學生子路偷來了一隻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換來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不正不坐,肉類割不正不吃。子路便問:“先生為啥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偷生,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義呀!”

孔子與弟子雲遊於鄭,被反對儒學的一個權貴抓住,要求他們立刻離開鄭地,並且保證再也不傳播儒學,不然要被殺頭。弟子都很為難,隻見孔子毫不含糊地當場保證,而後立刻上路。但當他們一離開鄭,就馬上著手進行講學事宜。弟子很不解地問老師:“老師不是教我們講誠實信用嗎?既然已經保證了不再講學……”孔子啞然笑了:“請問儒學有沒有錯?沒有,那麼鄭人的要求是無理的,對無理之人就應該用無理的辦法,對與無理之人的約定就不必那麼認真了。”

孔子落魄於野,弟子去向當地富人求食。富人一聽是孔子的徒弟在討飯,就寫一“真”字,問他是什麼字,弟子說是個“真”字,可是富人非說不對,不給食物。孔子聽弟子一說就去了,說:“直八。”富人連呼:“厲害厲害,果然不愧是大師。”弟子疑惑,明明不就是“真”嗎?孔子說:“認真,認真我們就不該討飯了,現在就是認不得‘真’的時候啊。”

古人有雲:“隨流性轉,乃是常人。”任何事情,都要根據時勢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很多事情隻有學會靈活地變通,才能成功地把問題解決,讓事情辦得更完美,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雖然我們欽佩“不食嗟來之食”之人的氣節,但一個人如果連生命都失去了,其他的一切恐怕都無從談起。所以,保持變通,能屈能伸,不失為更明智的選擇。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變通是人生永恒的生存法則。善於用變通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生命的道路才會一帆風順。因此,不被“常理”所拘,行“變通”之道,是一個人辦事的要點。

1.勿被“常理”所拘

人們做事常常講究常理,也要合乎常情。而且,我們是一個重視常理的民族,遵從常理也能夠使我們避免很多錯誤。但是在某些時候,我們隻有不被常理所拘,不按常理出牌,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2.大事堅持原則,小事學會變通

在大事上堅持原則的人,像大山一樣可靠,這種人有主見,遇事不會猶猶豫豫、隨波逐流,他們比普通人更有決策能力,更能夠幹成大事。但是,在一些小事上,我們也應該根據需要靈活應變,不應該用固定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要根據人情事理調整自己的辦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