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善於追根問底,不多問幾個為什麼,會使學習工作成效不佳,生活質量不高,甚至可能吃虧上當,蒙受巨大的財產損失。因此,要想在生活、學習或工作中取得大的成就,養成善於質疑的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善於質疑是人們良好的習慣之一,德國哲學家尼采也說過:“偉大的靈魂是向往懷疑的。”生活中,遇到問題,如果能夠在腦子裏多畫幾個問號,留下時間多思考一下,或者多問幾個為什麼,讓多疑善思成為我們的日常習慣之一,就能磨礪出一種勤奮思考、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品質來。
2008年的春節晚會上,蔡明、郭達表演的小品《夢幻家園》中,蔡明那嗲聲嗲氣的“為什麼呢”在幾分鍾之內即成為了流行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個表演中,蔡明那句“為什麼呢”的口頭禪頻頻出現,客觀上烘托了表演效果,增添了幾分笑料。然而,在笑過之後,卻引發了國人的深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為什麼呢”總是顯得很吝嗇,以至於“沒長腦筋”也成了批評人的口頭禪。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對明天認識的唯一限度,取決於我們今天的懷疑。”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習慣於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是通向成功的大敵。
因此,我們需要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索精神,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善於在追問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打牢我們的人生基礎,為明天的成功做準備。
世界著名的日本本田汽車公司,就曾經使用提問法來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從而使很多疑難問題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有一天,豐田汽車公司的一台生產配件的機器在生產期間突然停止運轉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來,通過連續提出諸如機器為什麼不轉動了、保險絲為什麼會斷等六個“為什麼”,使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豐田公司的舉動說明了,在解決問題時,隻有善於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做到打破砂鍋問到底,才能使問題露出本來的麵目,從而消除可能的隱患,使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從而獲得最大的效益。
由此可見,多問幾個為什麼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它能開啟人們的思路,引導人們做出準確的判斷和科學的選擇。
事實上,科學發現往往就是由一個好奇或疑慮開始的。蘋果熟了,會自然地落到地上而不是飛向空中,麵對這個人們早已司空見慣的現象,牛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進行了艱苦的“為什麼呢”的探索,並最終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為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