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這樣說:如果你還有時間抱怨,那麼你就有時間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覺得抱怨已經無濟於事,你就應該去尋找克服困難、改變環境的方法,如果你認為抱怨是一種壞習慣,你就應該化抱怨為抱負,變怨氣為誌氣。
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存有“牢騷族”或“抱怨族”,他們每天輪流把“槍口”指向生活的方方麵麵,埋怨這個,批評那個,周圍的人幾乎無一幸免。在他們的眼裏,任何事情都足以引起他們的抱怨,都足以讓他們生氣或者發怒。
偶爾抱怨,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天天抱怨,而且抱怨的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無疑會給人留下一種“無能”的印象。在眾人的眼裏,一個能幹之人是很少會抱怨的,如果你因為愛“抱怨”而被別人稱為“無能”,豈不是一件很冤枉的事情!況且,抱怨常常會使情緒惡化,以致看什麼都不順眼,最後會使自己陷入一種自己製造出來的消極情景之中。
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陳晨和公司的其他銷售員一樣,拿著很低的底薪和不穩定的提成,即使如此,他們每天都還得很辛苦地工作著。當領到第一個月的工資時,他向自己的父親抱怨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摳門的老板,辛辛苦苦地為他幹了一個月,他就給這麼點薪水。”
一向慈祥的父親並沒有問他具體領到了多少薪水,而是問他說:“你算過沒有,這個月你為公司創造了多少財富?你拿到的薪水是不是與你給公司創造的財富相稱呢?”
聽了父親的問話之後,陳晨再也沒有抱怨過,既不抱怨別人,也不抱怨自己。以後的日子裏,更多的時候他隻是在抱怨自己這個月的業績太少,有愧於老板發的工資。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兩年之後,他被提升為公司銷售部的經理,工資待遇自然提升了很多。但是他經常考慮的問題依舊是:“我為公司創造了多少價值,對得起我拿的工資嗎?”
有位偉人曾經說過:“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則是無所作為,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沉淪。”生活中,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無論我們遭遇到什麼樣的境況,都已經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如果一味地喋喋不休,依舊是於事無補,而且還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但如果你能夠拋卻抱怨,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心態,讓積極代替消極,讓主動代替推諉,讓承擔責任代替事不關己。如此,讓抱怨無處藏身,久而久之,你遭遇的境況會在你的努力改變下得到改善,而你,也將很難再找到抱怨的理由。心態改變了,外界的環境和事物也會隨之改變,責任擔多了,抱怨也就會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