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熱戀中的男女,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會因為對方身上的某個特征,把對方視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戀人,“情人眼裏出西施”講的就是這種戀愛錯覺。這種審美視覺在客觀上好像是失真的,但是在主觀上卻是真實的心理體驗。
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相傳越王勾踐采用謀臣範蠡的計策,將西施獻與吳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而荒淫誤國,西施的名聲因此流傳,成為後世“美女”的代稱。“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含義是,一旦戀人間產生好感,就會覺得對方像西施一樣美麗無比。
古詩雲:“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斯為得。”音樂大師貝多芬相貌醜陋,可年輕美貌的勃倫施維克小姐為他神魂顛倒。《巴黎聖母院》的埃絲美拉達看出敲鍾人的善良、正直,可沒有對他產生愛情,而對人麵獸心的衛隊長卻鍾情不已。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並不具備性吸引力,但仍有異性選擇,並深深愛著她(他)。這是因為,在兩性交往中,隨著交往的深入,對方的內在美——誠實、剛強、理想遠大、品格高尚,能力強等品質被相戀的一方認可。這時,內在美會彌補、掩蓋外表形象的不足,使對方覺得自己很美。人們因此選擇並深愛著他(她),即“情人眼裏出西施”,心理學上稱為“審美錯覺”。
“審美錯覺”,如果從心理學角度看,那就是在愛情狀態中,人們的知覺被歪曲,直至被嚴重歪曲。受心理定勢的影響,受先前經驗的左右,受情緒狀態的幹擾,你眼中的世界便不再是一個完全真實而客觀的世界。而戀愛中的人們,情感高度投入,他眼中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實的世界。他,當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當然也企盼他是白馬王子。既然你這麼想,那麼他(她)在你眼中也就果真如此了。於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效應就出現了。
伊麗莎白·芭莉特是19世紀40年代英國倫敦的一名著名女詩人。她的詩作使許多人感動,也有許多人慕名求見。
可是,芭莉特卻是個終年臥床不起的癱瘓病人,身軀嬌小,瘦得皮包骨頭。因此她把自己關在家裏以避開那些傾心追求她的人,所以到了40歲,還是個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詩人白朗寧卻打開了這位女詩人的心靈之鎖。白朗寧知道她比自己大6歲,仍深愛著她,愛她寫的詩,愛她的靈魂。
在經過幾個月書信來往的傾心交談後,兩人終於見了麵,見麵的那一天,白朗寧就說:“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
這可謂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一個經典例證。為什麼在一般人眼裏並不漂亮的芭莉特,卻深深地吸引了白朗寧呢?這主要是“暈輪效應”在起作用。所謂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在人們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