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心理暗示很巧妙,它能不知不覺地剝奪我們的判斷力,取代我們自己的思維和判斷,盲目地聽信別人,變得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甚至會跟從別人說出謬誤百出的話,“瞪著眼睛說瞎話”就是典型的例子。
心理暗示是指在沒有對抗的情況下,人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的符號,使自己的某些觀點、意見被受暗示者認同或者按照自己所暗示的方式活動。暗示的特點是隻要求受暗示的人接受一些現成的信息,並且是無判斷地接受。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學家蘇格拉底早就發現心理暗示的作用。
有一天,學生們問蘇格拉底怎麼做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他捏著蘋果,在學生中間走過,並且邊走邊說:“同學們要集中注意力,聞空氣中的香味。”蘇格拉底在同學中間轉了一圈,然後就回到了講台上,他把“蘋果”又舉起來晃了晃,問道:“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香味?”有一位學生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又大聲問:“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這時候,大家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作聲。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走下講台,他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走過,並再次叮囑學生們要注意空氣中的氣味。回到講台後,他再次詢問大家是否聞到了蘋果的氣味。這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舉起了手。
稍停,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台,讓每一同學都聞了聞“蘋果”。他再次提問:“大家都聞到蘋果的香味了嗎?”話音剛落,除了一個同學沒有舉起手,其他人都齊刷刷地毫不遲疑地舉起了手,沒舉手的那位同學看了看周圍,也慌忙地舉起手,周圍的人對他的舉動哄堂大笑。
蘇格拉底也笑了,問:“你們都聞到了什麼味兒?”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緩慢而嚴肅地說:“這隻是一枚蘋果模樣的玩具,什麼味也沒有。”
蘇格拉底的學生之所以會說自己聞到了假蘋果的香味,其實是因為受到了他的暗示。他暗示他的學生這是一個有著誘人香味的真蘋果,而他們也對此深信不疑。蘇格拉底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看看同學們是用自己的感覺進行判斷的,還是盲目地聽信別人。
人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暗示,這與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關,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並且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製之後做出的。通常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說這個人有“主見”。
可是,人是有局限性的,很“自我”的人也並不是完美的,也不總是對的,這種類型的人難免會受到外來的影響,受到別人的暗示而會就範。其實,心理暗示的現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每天都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暗示不是擺道理,而是靠一種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