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為什麼說肥胖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1 / 2)

現代社會,肥胖已成為“全民公敵”,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夠有苗條的身材。從理論層麵來說,減肥的原理很簡單,無非就是消耗的能量大於攝入的卡路裏。但為什麼如此簡單的任務大多數人就是難以做到呢?

對大部分肥胖者來說,肥胖的原因是吃得過多。但心理學家認為,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心理因素造成的,貪吃也是受環境暗示所導致。人為什麼會“貪吃”呢?這其中包含兩個方麵的原因:內因是“嘴饑餓”,外因是“環境暗示”。

再者,饑餓分為兩種,即胃饑餓和嘴饑餓。胃饑餓是指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一般不會引起肥胖;嘴饑餓則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

那麼,引發嘴饑餓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

1.吃得多可以得到較高的社會評價

這種情結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常常這樣對他說:“吃得多的是乖孩子,吃完飯就帶你玩去……”這些都在暗示孩子多吃點兒。吃得越多,得到社會評價越高的心理情結就這樣形成了。這種情結一直影響到其成人後。

2.吃東西可以緩解不良情緒

在兒童時期,肚子餓的時候,也往往是情緒不好的時候。如果此時給他東西吃,他就會得到慰藉,心情也會大為好轉。由此,在兒童的潛意識中便將吃東西與良好的心情聯係了起來。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式,甚至一直持續到長大成人。心理學家還發現,一般人在情緒焦慮時是難以下咽的,而肥胖者在焦慮時卻能增加食欲。

3.工作壓力過大也容易導致人發胖

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的埃裏克·布倫納,在對固定人群長達19年的跟蹤調查中發現,那些至少在三次問卷中表示自己工作壓力大的人,比從未或很少感覺工作有壓力的人的肥胖可能性大73%。

4.潛意識中對饑餓的恐懼

為什麼愈是貧困地區請客愈是講排場,而愈是富裕地區愈是注意節儉?為什麼暴發戶總是喜歡大吃大喝?分析其深層心理動機,便是潛意識中對貧困、對饑餓的恐懼。“有機會就吃”,是人類祖先生活艱苦時代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而肥胖者即使在節食已見效果的情況下,一旦遇到美食,其潛意識中仍會有“有機會就吃”的衝動。

另外,心理學家沙赫特及其同事們在實驗中發現,肥胖者之所以難以控製自己的體重,是因外因“環境暗示”在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常人進食,是因為其內在的攝食係統“告訴”他這樣做,而肥胖的人不論在什麼時候碰到和食物有關的外界刺激就會發生反應。他們進食的真正原因不是一種實際的需要,而是受環境暗示的結果。

在實驗中,心理學家發現,肥胖者主要受到三個外界線索的影響。

肥胖者受影響的第一個外在線索是時間。在精心設計的實驗中,沙赫特和格羅特發現:

當你騙肥胖者使他相信是吃飯時間(鍾表是一種外部刺激)到了,他們就會吃東西,而體重正常的人卻不想吃。被試者在下午較晚的時候,被帶進實驗室參加實驗。在這個房間,有一個鍾表被撥得比正常的快一點或慢一點。比如,如果正常時間是5:30,把鍾撥得快一些,撥在6:05,或者撥得慢一些撥在5:20。實驗工作人員走進屋子,大聲地開始嚼餅幹,手裏還拿著一盒餅幹。他把餅幹放在桌上,請被試者隨意吃。如果鍾表上指的是6:05,那麼肥胖者吃的量正好是鍾表指示5:20時的兩倍,而體重正常的人正好相反。他們在6:05(假的時間)時吃的比在5:20時吃的少。他們說不願多吃,因為吃得多的話,即將來臨的正餐就沒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