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曆來推崇孔子。孔子是大教育家,是教師師祖。孔子搞教育不單單傳授文化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技能,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兩千年前的孔子為什麼這樣偉大,能為我們現在提出教育事業大方向?這有主客觀兩個方麵的原因。從客觀上講,孔子所處的時代,教學科目少,隻有詩書禮樂和從上古留下不多的帝王史料,教學資料和學科發展偏窄;從主觀上講,孔子以救世者自居,他是站在執政者的角度和地位上考慮問題的。執政者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呢?當然是讓全體國民都聽他的話,都當順民。怎樣讓人民“順”起來呢?這就體現出孔子教育的偉大了。他既反對暴政,壓製人民,也反對迷信,搞愚民政策。他講的是“仁德”,要的是“大同”,實際和現在的“和諧”差不多。首先,他要求統治者要實施“仁政”,以德治國,在此基礎上恢複和建立國家的秩序和製度。然後就是教育。教育是針對全體國民的,當然也包括統治者。對統治者他有一套“仁政”理論,就是要“惠民”,多為人民謀福利,謀幸福,要“使民以時”,不能不講原則地役使人民;要多教育、多宣傳,不能“不教而誅”,老百姓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你就把他殺掉了,不行。對國民,他則要求大家都能成為君子。什麼叫君子?就是高尚的人。包括孝敬父母,做事認真,對朋友誠實,要正直,要有仁愛之心,寬恕之心,要能做到“貧而不諂,富而不驕”等等。實際上就是一套做人的行為規範。這種規範從來都需要,現在和將來都不會有一點點過時。
與“君子”對應的,是那些還沒有達到君子標準的人,孔子稱他們為“小人”。小人指得是精神不高尚的人,不指小孩,也不指我們常說的奸詐之徒。在孔子教育理念中,人如果不能成為君子就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所以他稱沒有成為君子的人為“小人”,也就是下等人。孔子說過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話,被女士們和一些別有用心或者根本就沒文化的人罵到如今,其實不必。就我看來,孔老夫子也許是在開玩笑,逗女士們玩兒。即使真的是在做結論發感慨也不算空穴來風,也不算汙蔑。從古至今,女子地位一直低下,從來不給她們受教育的機會,也不給她們在廣闊社會生活中實踐的機會,她們一生接受的信息很少,智力的發育當然會受影響,她們的體格不就明顯受到影響了嗎?動物沒有受到過限製,所以,雌性動物都不比雄性動物差,有的還強些,比如母老虎。女子先前不足,普通民眾剛從“奴隸”身份被解放出來,整日為生活操勞,見識少思想境界不高,教育起來當然就難。聖人不畏難,他提出了一個“有教無類”的偉大口號,第一次把下層貧民納入被教育者範疇。他自己身體力行,首先作榜樣,開門辦學,創立了儒教,並鼓勵他的弟子們獻身教育。後來,他的許多弟子都從事教育,有的既做官也做教育,儒教就流傳開來。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幾千年的教育史,雖然迫於戰爭或饑荒,實際的教育事業並不發達,甚至直至解放初,大部分人都還是文盲,但是幾千年來,人們尊師重教的根基是紮得很牢的。我們現在去許多巨商大賈們留下來的莊園旅遊參觀,經常可以在門楣或對聯中看到“耕讀之家”或“不忘耕讀”、“常思耕讀”之類,不是向往也是標榜。耕讀光榮,種田不忘讀書,種田為打糧糊口,讀書為明事理。明事理才能成為君子,成為高尚的人,或叫“上等人”;不明事理的人就是小人,或叫下等人。當然也有讀書為做官的。讀了書不一定能做官,但做官一定要讀書。讀了書才能做個好官、清官、有為之官。
《論語》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為紀念他而記錄的他說過的話,也有他學生圍繞他的思想說的話,孔子的思想體係和精髓全在這本薄薄的書裏。我們講到過,孔子的教育是針對各個階層的所有人,包括教育帝王如何施仁政,而更多的是針對人民的。人和民在古代不是一個意思,人是指士大夫或有較高身份的人,而民則專指庶民百姓。我想,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做帝王的野心和欲望,但想使自己成為上等人的人不在少數。“上等人”就是“君子”。論語中許多話都是教人怎麼樣成為君子的。我本人從小就想成為君子,並且將近一輩子都在身體力行,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成為君子,或者,至少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目標並且為此做出努力。
從古至今,《論語》譯本不少。除古譯本外,現在書店架子上擺放的也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但據我所了解的,多數不適於普通民眾,所謂注釋類居多。於丹的讀本較接近實用,但辭藻過分華麗,在欣賞她的語言天賦的同時,實際的指導意義和規範意義容易被忽略或掩蓋。
我以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為藍本,把《論語》的條目按順序列出譯出,然後以我的理解加以闡述解讀,這樣就通俗易懂了,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看看,如能由此更明事理當好,如能由此成為君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