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以後還經常複習,反複實踐,這不也是一件很有益也很有情趣的事嗎?遠方的朋友來了,這不也令人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不也是君子嗎?
學而時習之,講得是學習。做君子,當然首先要致力於學習。不學習不明事理,缺乏知識,素質就不會高。現在我們倡導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機關,都是一個道理。學習要反複,要不厭其煩,這樣才能鞏固。還要學會運用,不運用不實踐等於沒學,這就叫“學以致用”。“學以致用”的“用”也包括規範自己的行為,你知道君子應該守孝道,而你卻不贍養父母,你知道君子應該誠實卻經常說謊,口是心非,這不叫君子,知識再多也不叫君子。
有朋至遠方來令人快樂。實際上,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經常在一起更快樂。中國人重情誼,隻要是朋友,就會掏心窩子說話,掏心窩子款待。但是,“朋友”也是個經常讓人糾結讓人困惑的字眼。你把對方當朋友待,對方不一定把你當朋友待,或者表麵上把你當朋友待,實際卻在一遍又一遍地算計你。有一句話叫“朋友好不到頭”,說明朋友難處。友誼神聖而朋友難處,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有些人處朋友不真心,有的是算計,有的是勢利。那麼,怎樣才能處好朋友呢?就是要真心,我們真心待友,我們是君子,這就夠了,大家都這樣,大家就都是君子。有人不這樣,沒關係,他不願做君子,他就是小人,不處就是了。古人還留下一些交朋友的至理名言,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比如“好朋友勤算賬”等等,這都是經驗總結,是從源頭上避免麻煩。人有朋友值得欣慰,有一個知心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你,真的是一件讓人高興快樂的事。
人不知而不怨恨,這說得是一個修身養性的事。這一點,普通老百姓也許更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的是那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人,比如有錢的人,比如有權的人,比如有些有特殊背景的人,這些人就想讓別人抬著捧著。他是處長、科長,別人喊他師傅他就不高興,酒桌上,別人叫不出他的大名他也不高興,他做了一件好事,別人不知道,他更不高興。為什麼一定要讓別人知道你呢?你做了一件好事,做就是了,別人有時有能力也會做。你做了好事大家認可你讚賞你,有人稍不留神沒有注意到,不必慍怒,也不必有失落感。把做好事做善事當作撈取名利的手段,那是小人;施恩圖報是俗人;當作義務甚至於當作責任,這才是君子。你成為君子以後,自然大家都尊敬你,也頌揚你。
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他上邊的人,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他上邊的人,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打好了,‘道’就產生了。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有子是孔子的學生。《論語》裏除“子曰”是“孔子說”的意思,其他人說的話都有姓名。
有子這段話的中心意思就是說,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是最起碼要做到的。
一般來講,孝順爹娘、敬愛兄長的人不會觸犯他上邊的人,更不會去造反。這裏所說的“犯上”,不僅指上級,還應包含所有的尊者和長者。人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先你出生的都是長者。長者應該尊重。人的天賦、學識、職位等等都有高下之分,比自己強的人也應該尊重。這是一種人生秩序,在這個秩序中,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能夠做到這一點,你才有可能把自己修煉為君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甚至連一個“小人”都不夠,差不多就是畜類了。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麵目偽善,這種人很少仁德。”
反過來理解,你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仁愛友善有德性的人,你就必須待人誠實,不要裝假。
生活中有時需要掩飾,但不能粉飾。掩飾是把一些不必讓別人知道的東西遮掩過去,比如隱私;而粉飾是在臉上打了厚厚的粉底,真麵目被完全遮蓋起來,他心裏到底想什麼,臉麵上看不出來。不僅如此,他還用花言巧語非要把這張臉說成是真臉,等到你真的相信這就是他那張臉的時候,他又說不定什麼時候把外邊那張粉臉一撕,變得醜惡無比了。這種人很難成為君子。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看以下三點做到了沒有:為別人出主意想辦法幫助別人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是不是有對不住朋友的地方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和在實踐中運用了呢?”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這三點囊括的內容很多,我自己,朋友,別人,差不多就是整個社會了。我自己身為學生,當然應以學業為重;對朋友,要做到誠實守信,不做對不起朋友的事;對別人,不幫則已,幫就幫到底,竭盡全力,不能應付。然後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溫習功課。曾子是以學生的身份說話,如果你已經不是學生而是一個社會人,那麼,你就在做好前兩項的同時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吧。
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民眾要有時有節。”
這條是針對當了帝王或想當帝王的人說的。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呢?謀事做事要嚴肅認真,不能浮誇,不能光發文件就了事。要調查研究,講求實效。要愛護你手下的官吏。要能做到用人不疑,大膽使用,放手讓他們做工作。當然也要監督,防止他們利用手中權力魚肉百姓。監督也是一種愛護,不然,他們遲早會被雙規,至少會留罵名。征用老百姓幹活要講究時令,利用農閑,還要有度。這既是實施“仁政、德政”的要求,也是一種工作技巧,還是一種科學方法。老百姓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打糧。他們的事很重要。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根本,也是基礎,你那裏修宮殿建園林,沒明沒黑沒時沒令地役使百姓,地沒人種,糧從何來?糧沒有了,人也就沒有了,你治理的國家也很快就要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