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堯讓位給舜的時候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到你的身上了,忠實地保持著你那正確的作風吧!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於困苦貧窮,上天給你的祿位也會永遠地終止了。”
舜讓位給禹的時候也說了這一番話。
簡單地說,當官的都是由百姓來養活的,你為民眾謀福利,民眾幸福,你也幸福;你若昏庸無道,百姓跟著受罪,百姓連日子都過不了,誰還來擁戴你?這其實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
2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湯說:“我謹用黑色牡牛作犧牲,明明白白地告於光明而偉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去赦免他。您的臣仆的善惡我也不隱瞞掩蓋,您心裏也是早就曉得的。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來承擔。”
這才叫明君,光明磊落,勇於擔責。
3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周朝大封諸侯,使好人都富貴起來。“我雖然有至親,卻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罪過,應該由我來擔承。”
周朝大封諸侯,封得都是仁人善人有德有才之人,三親六故七大姑八大姨的都不作考慮。以後就不好說了,任人唯親、雞犬升天的事情常有,現在也有,比起周王朝,算是退步了。
4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檢驗並審定度量衡,審核完善規章製度,修複已廢棄的機關工作,全國的政令就都會通行無阻了。恢複被滅亡的國家,承續已斷絕的後代,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會心悅誠服了。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這是典型的“複古”語言,“文革”時備受批判。實際上,孔子的複古比現在的複古還強些。孔子提倡恢複禮製、統一政令、舉賢任能,是因為他處的時代是亂世,遠沒有周朝有秩序。恢複也是一種重建,是一種進步。我們現在的複古風盛行,都是修廟、修舊城牆,故意把街麵弄成灰色,就差讓百姓刀耕火種了。這種風氣才真正需要批判。
5 所重:民、食、喪、祭。
所重視的:人民、糧食、喪禮、祭祀。
這是從君王的角度講,民眾最重要,吃飯的事最重要。喪禮和祭祀屬於禮製範圍,所以在當時來說也重要。
6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寬厚就會得到群眾的擁護,誠實守信就會得到民眾的認可,勤敏就會有功績,公平就會使百姓高興。
待人寬厚,誠實守信,勤敏認真,這些都是優良品德,應該發揚光大。公平很重要,主持公道的人一定要一碗水端平。身在高位的人更要注意公平。現在貧富差距太大,社會分配失衡,這樣很危險,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