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張向孔子問說:“怎樣就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戒除四種惡習,這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
孔子說:“君子給人民以好處,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勞動百姓百姓卻不怨恨;自己欲仁欲義而不貪婪;安泰矜持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凶猛。”
子張問:“給人民以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這應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就著人民能得到利益之處給人民利益,這不就是給人民以好處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嗎?選擇可以勞動的時間、情況再去勞動他們,又有誰來怨恨呢?自己想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貪求什麼呢?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大小,君子都不去怠慢他們,這不也是安泰矜持卻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神態莊嚴,讓人望而有所畏懼,這不也是威嚴卻不凶猛嗎?”
子張問:“四種惡政又是些什麼呢?”
孔子說:“不施教育便加殺戮叫做虐;不加號召說明便要事成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是給人以財物,出手吝嗇,叫做小家子氣。”
這都是孔子主張的“君輕,民為上,社稷次之”和“施仁政”的思想體現。人民應得的利益還利於民,役使農民應有節製,多教育,多宣傳,把政府的號召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這就是施仁政。
8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不懂得自然規律,不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儀,不可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語,不可能知人善任。”
懂得自然規律,你就會知道怎樣做人,不貪不占不枉法不玷汙自己的名聲;懂禮,你就會知道怎樣待人。以禮待人的同時,你也能獲得別人的禮遇;懂得分辨別人的言語,可以識人好歹,好人多交往,多任用,壞人多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