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北京暢想曲(1)(2 / 3)

其實在中國,老子的真信徒反而不多,倒是登徒子的信徒很多很多,盡管知道登徒子的人同樣不多。

那時的國人在關心國家體製方麵十之八九持“出世”的態度;但在吃喝玩樂方麵百分之百“入世”得不能再“入世”。“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明日是與非”遂成普世價值。

而此點是北京人口劇增的原因之一。

北京引領著中國人吃喝玩樂的觀念和潮流。

北京成為中國年輕人的天堂。

這使北京的房價更高了。高到什麼地步呢?說出來怪嚇人的,不說也罷。

但房價再高,那也不足以嚇退從全國四麵八方湧往北京的青年!

故那時北京出現了“居車族”。那意味著是成千上萬一心想要做北京公民的青年們與高房價進行對峙的戰術,他們所購皆大小麵包車或廂式貨車。比之於高房價,這一類車簡直便宜到家了。他們的這一戰術,使麵包車、貨車、客車生產廠家大受其益。作為回報,車商們比賽著降價,提供優惠的改裝服務及貸款便利。而北京的一處又一處停車場、廣場乃至非主要街道,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居車族”所蠶食,最終完全占領。世界上停車場、廣場和街道最多的北京,其實是停車最難、廣場最徒有其名、可供車輛行駛的街道最少的城市。“居車族”們皆不以他們的車輛為代步工具,而純粹是為在北京能有一個家才買車的。隻要能將買到的車開至預先辦妥手續的停車之位,一個個就倍覺幸運謝天謝地了。那過程之不容易,像隻有四對乳頭的母豬生下的第十二個小豬要吃到奶的情形。於是便有鷹鼻鷂眼的眼觀察到了此中商機,倒賣車位的黃牛們應運而生,打擊不絕。但買車的錢隻不過是買一處一居室的房價的零頭,“居車族”的數量就一直有增無減。那時全世界的經濟仍疲軟著,哪一個國家都沒有什麼說得上好的表現。中國之通貨膨脹的不爭事實已延續多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民因錢不夠花而煩惱。某些底層市民居住的小區幹脆鏟除花圃、綠地,伐倒樹木,平整為停車場租給“居車族”們,所得租金平均分分,以緩度日拮據。終究,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由環境怎樣來決定的,而是由錢夠不夠花來決定的。“居車族”們以車當房,上下班騎自行車。日久天長,不論男女,騎自行車的水平都相當高超。那時,十環以外,早已不見了村莊,不見了田野,一片又一片,滿目盡是“居車族”社區。上下班那陣子,鈴聲響徹十環與二十環之間,騎自行車的身影穿行自如,仿佛蜂群離巢。那時北京依然是中國最具有旅遊吸引力的城市,除了故宮,“居車族”社區是第二觀光熱點。第二十環已離長城不遠,租間汽車房,再租輛自行車半個小時就騎到長城根了。老外們盛讚北京“居車族”們所過的生活,是一種特別低碳的生活。

“居車族”們,在他們的車裏幽會、做愛、結婚、生兒育女。他們的身份證上寫著他們是北京人,他們的戶口本卻是另一種顏色。他們的下一代出生後,也同樣可以落戶為北京人,但“家庭住址”一欄填起來卻相當古怪——“X環與X環內某色某型某年出產之集體車場第多少排又第幾車位車牌號多少多少”,如此這般地填來,那一欄目預留的空白便最長。“居車族”們的家實在是太多太密了,不但要以車的顏色來分區管理,同一顏色,還須再細分出同一車型的,同一生產廠家的,同一生產年份的甚至同一年份不同月份的等等區域。否則,一個“居車族”人士自己往往也會找不到自己的家。“居車族”這一“中國特色”之創新現象的產生,對於全國有示範的偉大意義。不但保障了中國汽車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迅速加快了中國農村城鎮化的步伐。農民或他們的下一代要“化”為城裏人,在城裏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可住是根本“化”不成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成百萬成千萬的農村人口,隻要買得起一輛車,改裝改裝,能住人了,“化”為城市居民就容易多了。喜歡哪一座城市?將車開去,找個城管鞭長莫及的地方停那兒就是了。待城管發現了,那兒肯定已隨後停著一片車了。有帶頭的,必有跟上的。法不責眾,為著社會和諧,城管那也隻得佯管一通罷了。而過不了多久,交通部門就該來立一塊“此路不通請繞行”的牌子了。於是,一條老街道又消失了,一條繞行的新街道又產生了……

“居車族”催生了新的行業。

一輛車那麼大一個家居住不開了,那就買第二輛第三輛唄。於是“車宅加層公司”誕生了,在起先那第一輛車的周圍搭牢固定架、小梯;在車頂鋪設鋁合金板,接著用雲吊將第二輛車第三輛車吊起,穩放上去,一戶“居車族”的家就變成了三層複式的家。為了“居車族”們的居住安全,北京市政府緊急出台“居車族城市新區限高條例”,及時起到了沸鍋點水的效果。“居車族”們的理想之家,淺嚐輒止,再沒向更高的高度攀比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