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仍愛當如何?(2 / 2)

令他意外的是,伊爾莎竟也來到了卡薩布蘭卡。更令他意外的是,伊爾莎不是獨自前來的,而是與“半個地球的人”都知道的丈夫雙雙出現在力克眼中。她的丈夫拉茲洛是歐洲著名的反法西斯運動領袖,一個鬥爭目標堅如磐石的人,一個隨時準備為抵抗運動獻身的人。他的生命不屬於他自己,也不屬於他的妻子,而幾乎完全屬於抵抗運動。夫妻二人都清楚這一點。他們來到卡薩布蘭卡,乃因抵抗運動需要拉茲洛去往美國,進而向全世界說明法西斯主義危險的真相。但,在他們到來之前,為他們準備好出境證的人被警察擊斃了,那份寶貴的出境證落在了力克手中……

怨惱、醋意、男人對男人正義名望和人格魅力的嫉妒,使力克對伊爾莎大發其火,極盡尖言刻語之能事。而伊爾莎之所以一度投入力克的懷抱,是因為自己當時獲得了一個不實的信息——丈夫已經死在集中營裏了。力克終於原諒了她,但卻希望她跟自己前往美國。他認為誰擁有兩份戴高樂親自簽署的出境證,誰才更擁有做伊爾莎丈夫的資格。而他遭到伊爾莎的明確拒絕……

影片的結尾自然是觀眾都希望的,一再公開聲明自己不為任何人冒險的力克,不但將兩份出境證給予了伊爾莎和拉茲洛,而且冒險護送他們趕往機場,而且不顧個人安危,在緊急關頭開槍打死了前來逮捕的納粹軍官。

那麼,我認為,我們前邊提出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人人都希望在電影中(包括戲劇和文學中)看到浪漫又美好的愛情,但人人也很希望看到愛情居然會是利他的,無私的。

僅僅以人自己做不到,於是希望看到別人做到這種膚淺的心理學邏輯來解釋是不夠的。事實上普遍之人們那一種普遍的希望,源自於我們對每一個普通的甚至自私的人都有機會證明自己有時候可以超越自私本性——這一人性高尚現象的相信和敬意。

如果普遍的世人對此絕不相信也絕不心生敬意,那麼人類的社會與動物世界相比,便沒什麼高級之處可言了。

西方人是深知這一點的。

從《海的女兒》到《羅馬假日》到《卡薩布蘭卡》到《辛德勒的名單》,二百幾十年間文藝肩負人性熏陶的使命從未被嗤之以鼻地對待過。

《卡薩布蘭卡》正是以此文藝品格被列入經典的。

這其實也體現著一種人類之深刻的文藝理念。

凡二百幾十年間,中國的《羅馬假日》和《卡薩布蘭卡》少之又少。

我們對所謂“大師”的呼喚之聲太多太久了;竊以為,還是先呼喚點兒普世的情懷吧……

2008年5月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