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想來,無論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或一個女人愛一個男人,既不必愛到肉體上完全占有或完全屬於,也不必愛到精神上那樣子。那和真愛與否肯定有關係,但肯定不是絕對的關係。那麼做到了的,固然愛得可歌可泣;做不到的,也未必意味著不珍惜真愛。比如《卡薩布蘭卡》中的伊爾莎,誤以為丈夫拉茲洛死了,因悲傷和孤獨而投入同樣是好人的力克的懷抱尋求溫暖與保護;在時局險惡的時代,是多麼正常多麼可以理解的人性現象啊!
故我在當年寫下了一些關於《廊橋遺夢》的雜感,大意是——美國女性因弗朗西斯卡而感動,意味著傳統的家庭觀念的複歸;中國女性因羅伯特而感動,意味著傳統的家庭觀念的動搖……
最近我接待了一位美國書評家,討論中美文藝現象時又談到了《廊橋遺夢》,問美國男人們是怎麼看那一通俗的暢銷小說的?
他說:我們也基本給予正麵的評價。
又問:因為家庭觀念的複歸?還是因為“曾經淪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愛情?
不料他回答:主要不是你說的這兩點。我們書評人給予正麵的評價,是因為小說所體現的人對人的那一種尊重。
見我大惑不解,他又說:弗朗西斯卡要求羅伯特別再讓自己看到他,而羅伯特答應了。這是相愛的男人對女人的承諾。羅伯特信守了這一承諾,用你們中國人的話說叫作“無怨無悔”。信守承諾,這是人與人的關係中最普世的一種原則。愛一個人首先要尊重那個人;尊重自己所愛的人的最起碼的一條是,應該信守對自己所愛的人的承諾,隻要那要求不是邪惡的……
問:羅伯特二十餘年內再沒親近過任何一個女性,難道這一點……
美國書評家笑著搖頭道:那正是通俗小說的寫作伎倆。羅伯特後來身邊女人不斷,或再沒有親近過任何一個女性,都不重要。因人而異,不值得特別加以評論。愛隻不過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信守承諾或不信守承諾,卻是全社會都在乎的事情。如果《廊橋遺夢》沒有羅伯特信守承諾的情節,那種以“一夜情”為基本內容的小說,根本就不值得書評家關注了……
我於是想到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兩句詩,進而想到了我給學生們上的文學評論課,又由而想到了一名女生以不屑的口吻問我的話——“評論究竟有什麼意義?”
評論的意義乃在於,將許多別人明明看了卻沒看到的“東西”指出給別人看。有時這並不容易,因為上帝不獨賜給誰慧眼,所以需要學習一些方法,如比較的方法、解構的方法、深入分析的方法……等等。所以,成為一種專業。
感激評論家!
否則某些人白長一雙眼了,雖然不影響吃,不影響喝,不影響睡,不影響掙錢和花錢,不影響健康;但是,會使某一部分腦區退化。
比如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之間的關係,也許就是由於她的丈夫的某一部分腦區退化了而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