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一篇散文。
乃因,在許多“80後”、“90後”那兒,清貧仿佛是可恥的,諱莫如深的,需要遮蔽的。所以,斷不肯由自己寫出來給人看。
清貧當然是人人都不願過的生活。
但若覺得清貧可恥,那麼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父母,豈不是就都該自殺了嗎?
廷屹意識中顯然並有那麼一種錯覺。她寫得特坦率。而這一點,證明她是個內心極陽光的女孩。
這是難得的。
也是我喜歡此篇散文的理由。
《黎明前的星空》是一篇緬懷抗日烈士趙一曼的議論文——“我很幸運,與英雄是同鄉”。
趙一曼烈士也是我所崇敬的英雄人物。
故延屹發自內心的議論,與我有共鳴。
前邊我談到,“永垂不朽”一詞,用在《馬爾代夫的海在流淚》中不恰當,我認為用在此篇中才適當。
永垂不朽不是天天都被人們紀念著;而是,即使過了一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人們麵對一個曆史人物時,仍會從內心裏油然而生敬意。
這樣的曆史人物是確實存在的。
故我同時認為——懷疑“永垂不朽”有時是有意義的;而相信也是有意義的。
《那年小小》是寫他者的散文。此篇中的他者是廷屹的姨媽,一位大約比我小不了幾歲的女性。
作為“90後”的廷屹,試圖要了解五、六十年代人的經曆了,對於喜歡文學寫作的她,這種自覺應予肯定。盡管姨媽少女時期的一段朦朧的梅竹戀情並不足以多麼打動我這種年齡的人,但關注、關懷他者的人生、命運,不一味隻寫自己,以為唯有自己才最值得寫——這一寫作的方向是我一向主張的。
我希望這一方向,逐漸成為廷屹今後的寫作理念。
一味寫“自我”難以持續。
而他者構成社會;社會永遠大於“自我”,故誰也寫不完的。
《墨隱》是六篇中最長的寫人物的散文。那一人物是一位居住在北京一條胡同裏的,實際上終生未嫁的,孤身一人每月僅靠退休津貼過著普通生活的老人。她本富貴之身,曾是敵軍某黨高級將領的寶貝女兒。那英俊的男子不僅是她父親的副官,還是她的未婚夫。他一次次竊取的絕密軍事文件……他繼續潛伏……讀來像諜戰片情節,然而卻是真人真事。
難以想象,還是高三女生的廷屹,不但捕捉到了這麼一種線索,而且成功地進行了采訪,並在六七千字以內,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地寫出了《墨隱》這樣一篇散文!
此篇散文體現了廷屹相當不凡的采訪能力和相當成熟的敘事水平。
老實說,我認為,怎樣詮釋如此這般令人唏噓不已的,一段兒女情長的史事,委實有些超出了一名女高中生的認知範疇。
但廷屹是明智的。她將筆墨集中於一個“情”字上,讀來令人感慨萬千。愛情在此篇散文中,被寫得接近是信仰。
此篇證明,廷屹這一名高中女生,在文學寫作方麵肯定是大有前途的。
她這樣的高中女生日後倘不成為作家,我覺得簡直是不可能的……
祝她繼續寫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