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論(2 / 2)

判斷是人對事物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例如對所知覺的梅花的氣味作出“香”或“不香”的判斷,對人的長相作出“美”與“不美”的判斷等。

推理是由已有的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例如皮膚白皙、眼大有光、嘴唇紅潤、五官端正的人美,某某皮膚白皙、眼大有光、嘴唇紅潤、五官端正,所以某某是美的。

理性與感性的矛盾在於,一個淺,一個深;一個外,一個內;一個簡單、一個複雜,或者說二者與認識對象的距離有別,感性認識與認識對象的聯係是直接的,而理性認識與認識對象的聯係是間接的。二者對事物的反映方式不同,感性認識具有形象性,而理性認識具有抽象性。二者反映對象的深度、層次不同,感性認識反映事物表層的外部聯係,而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內在的本質和規律。但二者之間是相異而又相聯的,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人類的存在與發展既離不開感性,更離不開理性。康德說,“吾人一切知識始自感官進達悟性而終於理性”。

柏拉圖曾說:“人是一種溫順的有教養的動物。”然而人畢竟不能等同於動物,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不僅有感情,同時擁有理性。就是說,為人所獨有的,構成人類本性的是靈魂的理性部分。故而,兩千多年前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都由衷地讚美過人的理性,而對感情采取了一種極端的排斥態度。

理論是人的理性思維的產物,或者說是理性思考的物質外化。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沒有生機、死氣沉沉、令人生厭。人類如果喪失了理性,生活豈不是太浮泛,如果沒有享受到理論給人帶來的愉悅,人生豈不是太平板。因為隻有深刻的思想才能洞悉理論之精妙,隻有思想的深刻,方能凝結出震人心魄的理論,放射出炫目的理性光輝。

理性是充滿智慧的。它的動人之處在於它的幽深與機巧,言人所難言,述人所未述,其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集聚於其巧妙地用極其簡約的語詞將諸多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勾連起來,並清醒地給予深刻的闡述。這種簡約的概念和命題能最大限度地解釋最普遍的現象,可以有效地為人們用來控製和改良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論是人類進步的一級級台階。

理論表現在文藝領域就是文論。西方文論是西方學者對文學進行理性思考的成果,也是後世研究文學現象的一塊基石。對中國學者而言,學習、研究、批判西方文論,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活躍我們的思維,理性思考多了一麵鏡子,多了一個參照物,而且可以使我們的思想飛得更高,思考得更遠。

近年來,西方文論在推動我國文學創作、引領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發展等方麵,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成為我國文學研究與藝術創新的難以替代的重要資源之一,或者如有的學者所言,“借助西方文論解決自己的問題幾乎成為我國學者的‘集體無意識’”。但對事物的研究中,我更看重事物本身,必須先弄清楚研究對象本身的特性,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得出中肯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