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想化解的是什麼習慣,抱怨還是什麼,都是一樣—化解它,而不是打破。如果是打破某物,那它的碎片會依然存在;如果是化解的話,整個體驗都會消失。
我們迷路了。
我和丈夫邁克爾以及好朋友艾琳正在去位於佛羅裏達州奧蘭多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路上。周末,我要在這個地區舉辦的一次會議上發表演講,恰好露易絲也在這兒,我們就能一起繼續我們的對話了。在會議開始前,我們三個決定溜出來,花一天的時間去滿足一下自己內心那個熱愛魔法的孩子。
但是,開車的時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車子快沒油了,我們自己也快泄氣了。辦理租車證件花費了好久,導致我們出發得比較晚。現在,再過幾個小時魔法世界就要關門了。好不容易快到了,我們驅車駛進大門,試圖跟著指向牌找停車位。可是這些牌子令人十分困惑,我和邁克爾大體商議了一下該往哪兒走。我指出一個方向,希望自己是正確的。可是邁克爾一轉彎我們就意識到我錯了。現在,我們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離魔法世界越來越遠。幾雙眼睛盯著越來越空的油箱,放眼望去,看不到一個轉彎,也沒有加油站。這時候,我和邁克爾都開始生對方的氣,可是礙於朋友的麵子,又都不好意思說什麼。
車內一片沉寂,我和邁克爾可以說是劍拔弩張,壓抑得就像是周圍有條繩子勒著我們。我越想越氣,自我(ego)完全占了上風。因為我知道自己方向指對了,但是標誌牌太具誤導性,如果邁克爾能留意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弄成這樣了。他總是等我作決定,為什麼就不能自己拿次主意呢?我的腦子不停地旋轉著,一點一點地思考現狀。我確信自己是對的。同時我了解邁克爾,我知道他正在責怪自己沒有相信直覺,覺得該轉彎的時候沒轉彎。艾琳是個聰明的姑娘,坐在後座上一言不發,安靜地等待我們收拾這個爛攤子。
坐那兒生氣的時候,我想起來和露易絲在前幾次談話中曾提到要選擇好的想法。一扇大門隨即在我大腦中打開,露出一線曙光。現在,停止爭論誰對誰錯,繼續爭論下去無異於雪上加霜。這是許久以前一位治療專家為我和邁克爾指出的一條很好的方法。我決定嚐試一下新的方法。我伸出手,放在邁克爾的手上,開始用意念向他傳送愛。我什麼都沒說,邁克爾也是,一動不動。
我徑直看著路前方,想象著愛從我身體某處神聖的源泉中流淌出來,穿過我的身體,經過我的手傳到邁克爾的手上,傳到他的心裏。這樣做了有幾分鍾後,我感覺到邁克爾的情緒也緩和了下來。繼續傳遞愛一會兒後,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兒:我自己也感覺到了愛。我不但不再生他的氣,反倒是突然開始擔心起來。想到他有多自責,我的心也軟了。為什麼我要繼續累積痛苦呢?
傳遞愛的過程中,我能感覺到邁克爾也放鬆了下來,不再那麼針鋒相對。突然,我們看到一個轉彎,還有加油站。30分鍾後,我們抵達了魔法世界,開心地互相開著玩笑,準備好要見到麻瓜(非魔法界的人們)、魔術師,說不定還有哈利·波特本人。不是沒可能哦!
見到露易絲的時候,我和她分享了這次去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經曆。我告訴她真的沒想到這麼簡單的一個舉動竟然能夠對我們的一天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所以,以後許多次,如果又因為某件事和邁克爾開始愚蠢的爭吵(有時候也沒有那麼蠢),我總是會考慮放下自我防衛,用愛傾聽。但是這麼做的時候感覺不太對—像是在屈服。畢竟,自我那麼擅長為自己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為什麼自己沒做錯什麼卻要承認失敗?傳送愛不就是在忽視問題嗎?如果我們都不能扞衛自己知道是對的事,又怎能挑戰對方獲得成長呢?
“自我隻有一個目的。”露易絲告訴我,“它希望自己是對的,習慣性地要去證明自己的立場是對的,一直在尋找一個對方明顯錯了的角度。將注意力集中到積極的結果上或者用愛澆灌當時情形,這樣想很簡單,卻很有效,真的有效。就你的經曆而言,你隻是停止繼續抱怨、爭吵,不再把問題想糟糕,而是內心微笑,向丈夫傳遞愛,然後發現這麼做是有效的。”
雖然意識到內心在抵觸放棄自我,但是我不得不承認露易絲是對的。這一方法行得通。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覺得有必要絞盡腦汁找到解決之道。”露易絲繼續說道,“我們想要找到解決方法,馬上就要!我一直不喜歡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你的注意力越遠離問題,就能越快找到解決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這樣的肯定用語,比如:一切都好;所有的事情都朝著對我最有利的方向發展;現在的情形隻會為我帶來好的結果;我很安全。這些話會使你大為鼓舞,跳出問題,抵達能夠找到解決之道的區域。在那裏,你不用告訴生活如何為你創造解決之法—你隻需要向自己肯定,它正在為所有人都能夠解決問題而努力工作。”
“你和邁克爾在開車問題上的經曆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你做得很好,所以問題得以很好地解決。你沒有和他糾纏不休、爭吵不停。如果那樣的話,你們兩個人都會很痛苦。”
的確如此。現實是我們雙方都冷靜下來,準備傾聽對方,這為我們的關係帶來了積極的改變。事實上,當天晚些時候,我們在公園玩完後回到旅館,雙方都能以建設性的態度冷靜地討論白天的問題。多年以來,我們都明白如果彼此對對方設了壁壘,就不能進行溝通交流。不可能的,門兒都沒有!我們同樣也明白了一旦雙方用愛解決了一個問題,就不要再次提及。舊事重提或者事情結束後再度抱怨的話定會招致麻煩。
“問題解決後,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了。”露易絲指導我說,“已經過去了。我們都不想舊事重提,給當下帶來痛苦。我們都不想做那種整天抱怨的人,這種人大家都不喜歡。這種人不僅大家討厭,他們也在毀壞自己的世界。在說出抱怨之前,我們通常會把這句話在腦子裏過上一遍又一遍—幾遍、十幾遍、幾十遍,這要看你習慣如何。”
此刻,一想到過去多年間,自己也曾不停地抱怨一切,抱怨自己太累。無論邁克爾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都要抱怨一下。想到自己花費在抱怨上的那些能量,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在了解自己的思維能力之前,我一直允許這個內心的抱怨者—那個長期暴怒的女孩—完全控製自己的思想和言語。她總是抓住同一件事揪著不放,好像抱怨一下就能解決問題似的。
“大多數人大腦中養成了不停抱怨的習慣。”露易絲告訴我說,“每一次抱怨都是一次確認,非常消極的確認。我們抱怨得越多,發現要抱怨的事也越多。生活總是為我們帶來關注的事情。我們越關注生活中的錯事,我們就會找到更多的錯事;找到的錯事越多,我們就會變得越痛苦。這個循環無休無止,我們也因此長年累月成為生活的受害者。”
“到那時,我們就會覺得自己陷入了困境。”我補充道,“再次,我們需要重新回到掌控者的位置上,掌控自己的思維。”
“是的,唯一能夠阻止這場負麵風暴的人恰恰就是那個正在抱怨的自己。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其次,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什麼時候會這麼做。隻有當自己意識到自己在說消極的話時,我們才能作出改變。如果人們能放棄這個自我殺傷的習慣,他們就能目睹自己從生活的受害者變成自己生活有意識的創造者。”
“無論我們想化解的是什麼習慣,抱怨還是什麼,都是一樣的過程。注意,我說的是化解,不是打破。如果是打破某物,那它的碎片會依然存在。如果是化解的話,整個體驗都會消失。我喜歡認為它回歸虛無,回歸其本原。習慣源於虛無,也隻能回歸虛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一些習慣真的會支持我們的成長,而一些卻會成為我們的負擔。我們都想要挑選出的是那些能夠創造愛、快樂、成功、好身體、幸福、平和心態的習慣。”
所以,我們需要記得是誰創造了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習慣,是誰在負責改變這些習慣。
“是的。如果生活中出現了消極的事情,我們就要查明自己究竟做了什麼,才導致了消極事物的出現。自己在做的什麼事為世界帶來了消極的情景,什麼事保持了這些消極?我們都是強大的創造者,我們都在不停地進行創造。根據我的經驗,要想擁有幸福生活,關鍵一點是我們要有意識地了解自己思維中消極的思緒。我們在想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這麼想?這麼想會為世界創造什麼?”
“養成這一習慣後,下一步就是,意識到自己擁有負麵情緒時不要自責;相反,我們要因為能夠注意到自己在做什麼而欣喜。你可以告訴自己,難怪自己會作出這麼消極的反應,原來是因為自己在想這麼消極的事情。現在,每次有消極的想法我都要意識到,如此才能把這些想法消解掉。再次抓到自己在消極地思索時,告訴自己:‘哦,又抓到自己了,太棒了!’這是化解過程的一部分。我做到了。在化解一個消極習慣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會令自己欣喜萬分。我們要記住一點,無論是活在當下還是麵向未來,都要盡量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