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惟一律癖(1 / 2)

宋振庭

如果有人當著演員和廚師的麵這樣地恭維他們,那一定會把他們氣得個臉發青:“你們的藝術真是偉大,能把一百樣萊做成一個味;所有的角色演成一種性格。”

誰都能看出來。這不是恭維,而是挖苦,在這樣的“恭維”麵前正如俗話說得好,“與其聽稱讚,不如和他‘拚命’”。

可是,挖苦雖然是挖苦(這句話也真是說得太尖刻,有些太失恕道),但是總得承認這倒是指出了一個有相當廣泛性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確不少見這種像壓道機式的“個性壓平法”的存在。而且很有權威,並有日漸推廣之勢。

其實,也真應該佩服這種削除個性的“手藝”的高明,別人能把一百種萊做成一百種味道,他卻能做得完全一個味,結果雖然不高明,苦心卻不能說下的不大。

比如,按照這種“惟一律法”來要求孩子們吧,特別是對於紅領巾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能把所有的孩子給治成一個模樣,一個個性。太勇敢了不行,好動不行,愛說話、愛蹦、愛跳不行,好冒險、好獨立行動不行,要怎樣呢?要不說、不笑。不蹦、不跳,不冒險,沒有老師的話自己別動,更不要冒險,規規矩矩,連個螞蟻也別摸,一切都像他們的老師說的那樣。

比如,按照這種“惟一律法”的領導人去選擇幹部時就成為這樣:“太活潑了不好,不嚴肅;愛提意見不好,不容易領導;

自動性太強了不好,容易鬧亂子;完全不說話也不好,太死板了”,那麼是啥樣子的好?樣子就得像他自己(領導人)一樣。

比如,把這個法用在文藝工作上,那威力就更大,為了維護此法的尊嚴,就能出現一些搶起大斧子排頭砍去的“批評家”。

一律的條件不能說是不嚴格:“抒情太多的不好,不渾厚,敘事太多也不好,太呆板,描寫愛情的缺少思想性,刻畫英雄人物雖然好,但是沒有寫上領導怎麼行?有了黨支部沒有行政,有了行政沒有工會,有了工會沒有青年團,這怎麼能說全麵呢?“都得寫上,最好按照咱們的第三季度工作要點那樣填寫在小說裏”(請原諒,這絕不是我編造的,而是確有其事其人,恕我不“一律”注明)。

同樣,按一律法去看人,看人家的衣服樣式,帽子、鞋,頭發、胡子,吃飯,走路,說話等等一切,也都是“應該整齊一律,不要突出”才好,如有人突出,“啊呀呀,你怎麼這樣特別……太可惜了”。

可見,這種惟一律的癖好不是別的,其實質就在於“剔除個性,消滅特殊”,也可以叫做“個性削平法”。

那麼,若追問一句,什麼才叫做真正徹底的一律呢?怎樣才能根本上消除個性呢?講道理太麻煩,不如算算術。

中國古代哲學中有一個盡人皆知的易理學派的公式,按照這個公式說來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咱們這裏不談哲學,不用探討這個道理對不對),隻說他這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越來越帶個性,越來越產生個別的算術吧,如按惟一律法家來看這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