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說自殺(1 / 2)

邵燕祥

天災人禍,所見多了,變得漸近麻木,遇到一些事情,有時難免漠然置之。然而每聽到使人敬重或惋惜的生命死於自殺,總不能無動於衷。

一個人死於不當死,無論自殺或他殺,這種區別隻有法律上的意義,橫豎是一條生命在世界上消滅了。

十年浩劫之中,不斷聽說知名的以至熟識的人自殺的噩耗。

某種力量假手於死者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這些生命如果延續下去,本來可以很有益於人民,很有益於人類的。這也是令親者痛心而壞人快意的事。曆來的國賊巨憝,禍國殃民,卻很少聽說有誰引咎自責,一死以謝父老;而自殺致死的往往是好人,有用的人。該死的不死,不該死的倒死了,何等不公,何等不平!粉碎“四人幫”以後,平反冤獄,許多不幸自殺的死者得到昭雪,更不免使人想到他們的自殺是無可彌補的遺恨。

我總懷疑常說的以自殺為抗議之類的話,我懷疑這種“抗議”會有多大用處。蔣介石被迫抗日,是全國人民民族革命浪潮高漲和“西安事變”進行“兵諫”的結果,並不是續範亭先生在中山陵自殺進行“死諫”的結果。最近報道二十四歲的女共產黨員範熊熊同誌投海自殺,意在用自己的生命向不正之風做“最後的衝刺”。然而,即使十個百個範熊熊采取這種“最高的鬥爭形式”,並無損於不正之風,倒先造成減員,使我們失去了敢於向不正之風鬥爭的好戰士。我不知道某些大搞不正之風的人是否在範熊熊死後暗暗稱快,反正我沒聽說他們有因範熊熊之死而感到惶愧,無地自容的,大概還是生活得很愜意很自在吧。僅從這一點看,我也斷言範熊熊死的不值。因此我同意《人民日報》編者的按語,範熊熊的鬥爭精神值得學習,她的投海行動則不足取。

我想範熊熊如果能活下來,她也會接受這個觀點,而原諒我的說長道短的。

由此又聯想到十年混亂中一個女孩子的自殺。她從小在家庭和學校中接受的全是所謂正麵教育,一片美好,一片光明。及至變生不測,家庭受衝擊,老師被揪鬥,社會上“越亂越好”,從城市遠去農村,所見所聞所經曆的一切,完全沒有精神準備,於是悲觀失望,厭世輕生。一次自殺未遂,一年之後她還是走上最後的絕路。朋友們議論起這件事來,總歸結到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文藝,都再也不要脫離實際,粉飾生活,欺騙人民,尤其是欺騙青少年。但這決不是消極地防範合上書本以後的失望,也不是僅僅讓他們知道光明之外還有黑暗,而是要如實地把生活中光明麵和陰暗麵的搏鬥告訴青年,從而積極地造就有理想、有信心、有進取精神的一代新人,並且是要“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勇猛的戰士。

魯迅先生早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從他對於中國曆史的博大精深的研究出發,就曾深刻地指出,中國社會的進步“有兩種特別的現象: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又回複過來,即是反複;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並不廢去,即是羼雜”。

這種現象,今後也難完全避免。這就要求我們進行韌性的戰鬥,在順境中不驕妄,在逆境中不氣餒,紮紮實實地活下去,也幹下去,包括探討和解決那些導致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自殺,吞噬了一些寶貴生命的社會問題。

還是這個魯迅,在被國民黨反動派通緝搜捕,列入黑名單的時候,曾經慷慨從容地說過:“名列於該殺之林則可,懸梁服毒,是不來的。”許多年來,每一想起魯迅的這個名言,想起魯迅吃魚肝油,營養身體,據說大抵不是為了愛人,倒是為了敵人——使自己的存在讓敵人感到不舒服的軼事名言,都深深為魯迅這種戰鬥的樂觀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所折服。

決定自殺的人是不會看我這篇短文的。但願沒有準備自殺的讀者也能記住這裏引用的魯迅先生決不自殺的遺教;在今後遇到某種挫折、打擊,感到迷惘、沮喪時,用自己的行動一次再一次證實:希望、歡樂和幸福,就在奮起戰勝困難、戰勝敵人、戰勝死亡(以及死亡冒充解脫的誘惑)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