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未莊輿論種種(1 / 1)

王荊

未莊的輿論,實在有點怪。

阿Q酒後申明自己姓趙,這與旁人本不相幹,結果不但遭到趙太爺的斥責,還挨了打。按說,他理應得到未莊輿論的同情和支持了吧,誰知未莊人們卻眾口一辭“都說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

趙太爺姓趙,便硬不準阿Q姓趙,已經是毫無道理了,居然還要動手打人。個中是非曲直,有目共睹,昭然若揭。可是未莊人卻一口咬定“錯在阿Q”。所以者何?就因為“趙太爺是不會錯的”。

如此輿論,豈不是有點怪?

阿Q的結局,眾所周知,是遊街示眾,被處死刑。這是從趙家被搶引起。但阿Q本與此案無關,他是糊裏糊塗地被捉,被判,最後被處決了的。未莊輿論競無異議,且又是異口同聲“都說阿Q壞,不壞又何至於被槍斃呢?”

如此輿論,豈不也是怪?

或曰:未莊一地,隻見於小說,本屬子虛烏有,何必斤斤計較?

我說不然。未莊地雖子虛,我們某些同誌之為未莊人的後代,卻恐怕是實。否則,在“史無前例”的那若幹年,怎麼不講真話、不講事實、不講道理的未莊式輿論,會充斥全國呢?或日,那是當時新聞、輿論被控製、操縱了的緣故。那麼,我又要問,阿Q時代的未莊並無報刊、電視、廣播之類,趙太爺之流又能怎樣控製、操縱呢?

其實,未莊輿論倒很可能是真正的“輿人之論”。關鍵在於大家都認為趙太爺不會錯。

看來要研究未莊輿論問題,首先還得弄清為什麼人們認為趙太爺不會錯。魯迅一九二一年寫作的《阿Q正傳》,對此未作說明。但五年後,他卻在《集外集·通信》複未名先生信中作出了解釋,即:“我們的鄉下評定是非,常是這樣:‘趙太爺說對的,還會錯麼?他田地就有二百畝!’”原來有田便有真理,田地愈多,真理愈足。到有田地二百畝如趙太爺者,便可成為未莊真理的化身了。

須知,在封建社會或半封建社會裏,田、錢、權是三位一體的。

有田、有錢、有權的人,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從社會上到家庭裏各個級別、各種類型的一言堂,因而必然導致了各自範圍內的輿論一律。皇帝至高無上,自是金口玉言。地方上各級官員都是民之父母,治民如牧。老百姓隻是子民、蟻民,能有多大的發言權?如此這般的道理,年深月久,不僅成了不成文法,以至成文法,甚至成了世代凜遵的道德規範,難越雷池一步。趙太爺終於成了未莊的一言堂主,以至大家都以他的是非為是非,以他的好惡為好惡,從而形成了未莊的輿論一律,現在看來,的確有什麼值得奇怪呢?

當然,對未莊的輿論一律問題也不可一概而論。有些人說阿Q壞,很可能是為了取客獻媚。有些人說趙太爺對,卻很可能是因為從來如此,不以為非。而相當一部分人還很可能是因大勢所趨或大勢所迫而作的違心之論。

莫非未莊從未有過講真話、講實話、講道理的輿論?我想應該是有過的,但被扼殺了。就是在阿Q被罵、被打、被處決的時候,恐怕也是有的,不過不在報刊上,不在會議上,不在馬路上,不在公共場合罷了。

現在我們新聞界提出,要講真話,講事實,講道理。這三講,提得好!但也要認真研究曾經出現的那個三不講的局麵又是怎樣形成的。也許就可以未莊輿論為例吧。查明原因,對症下藥,創造出一個真正可以講真話、講事實、講道理的環境來,未莊輿論或未莊式的輿論,大概就可以真正逐漸絕跡,而不至於如“史無前例”時期忽又再現於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