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十五)複方蛇舌草煎劑治療胃癌前病變
【經驗方組成】 白花蛇舌草20~30克,半枝蓮20克,蒲公英15克,靈芝15克,生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
【組方用意】 白花蛇舌草有較強的清熱解毒利濕作用。近代藥理研究證實,白花蛇舌草高濃度對白血病、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等癌細胞具有抑製作用。為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補虛抗癌藥,普遍認為白花蛇舌草有廣譜抗癌作用。近代藥理還證實,白花蛇舌草可清除幽門螺杆菌(Hp),逆轉腸上皮化生,抗化學誘變,增強機體免疫力。有臨床報道,以白花蛇舌草為主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86例,臨床治愈17例,顯效25例,有效31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5.88%。白花蛇舌草為本經驗方君藥。半枝蓮與蒲公英清熱解毒,防癌抗癌,也可清除Hp感染,逆轉腸上皮化生,治療不典型增生。為本經驗方臣藥,兩者相須為用,效果倍增;木靈芝、生薏苡仁、茯苓均為扶正健脾、防癌抗癌、防誘變妙藥,為本方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益氣養胃,為本方使藥。經長期臨床觀察,本方靈活加減後,對胃癌前病變有良好的控製病情,逆轉病理變化的作用。
【加減法】
1. 胃脘灼熱,口苦、嘈雜者,加黃連3克,炒黃芩10克。
2. 脘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5克,炒白芍15克。
3. 脘脹明顯者,加枳殼10克,鬱金10克,沉香曲6克。
4. 泛吐酸水者,加烏賊骨20克,煆瓦楞子20克。
5. 脘悶、惡心、便溏、苔黃膩者,加蒼術10克,藿香6克,佩蘭6克。
6. 神疲乏力,便溏不成形者,加蒼白術各15克,山藥15克,厚樸6克。
7. 脘嘈口幹,便秘、舌紅少津者,加麥冬10克,石斛10克,烏梅6克。
(十六)清腸止瀉湯治療濕熱型腹瀉
【經驗方組成】 木香10克,白頭翁10~15克,黃連3~5克,炒黃芩10克,馬齒莧15克,炒白芍10~15克,槐花10克,地榆炭10克,蒼術、白術各10克,炙甘草3克。
【組方用意】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和胃,可解除胃腸痙攣,為胃腸氣滯的首選中藥。白頭翁擅長清熱解毒,涼血止痢。藥理研究證實,白頭翁對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兩藥一側重理氣,一側重止瀉,相須為用,同為君藥;黃連、黃芩、馬齒莧清腸瀉熱、止瀉止痢,協助白頭翁止瀉;蒼術、白術健脾燥濕,輔助木香化濕,槐花、地榆炭,涼血止血,清腸止瀉,同為臣藥。炙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佐使之藥。本經驗方對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病表現為大腸濕熱證者收效甚捷。
【加減法】
1. 濕重於熱,下利白多赤少,脘痞苔膩者,加厚樸10克,藿香6克。
2. 熱重於濕,下利紅多白少,苔黃膩者,加金銀花15克,赤芍10克,秦皮10克。
3. 兼夾積滯,腹脹滿痛,利下不爽,腐臭難聞者,加萊菔子10克,焦楂曲各10克。
4. 腹痛明顯者,加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炒白芍15克。
5. 腹瀉日久,大便稀薄,乏力肢冷者,加製附子6克,肉桂3克(後下)。
(十七)蒼術、白術助運湯治療脾虛型腹瀉
【經驗方組成】 蒼術、白術各10~20克,山藥10~15克,炒薏苡仁10~15克,厚樸6~10克,茯苓10克,防風炭10克,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6克,焦楂曲各10克,炙甘草3克。
【組方用意】 蒼術、白術均可健脾燥濕,但蒼術偏於燥濕,白術偏於健脾,兩者合用,為本經驗方君藥,健脾燥濕並進;山藥、炒薏苡仁、茯苓、厚樸,輔助君藥健脾燥濕。木香、青皮、陳皮行脾胃之氣,調理、改善腸道功能,緩解腹痛,防風製成炭之後,專於祛風止瀉,焦楂曲助消化,止腹瀉,同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緩急止痛,為本方使藥。慢性腹瀉以脾虛型最為多見,餘認為:脾虛在健運而不在補益。餘臨床中很少運用參芪一類的補脾氣方藥,而喜用健脾助運藥物,收效甚顯。本經驗方適用於消化不良、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疾病,慢性活動期出現脾胃虛弱,運化吸收功能性障礙導致的慢性腹瀉患者,以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夾有不消化食物,排便次數增多,吃葷菜後加重,麵色無華,食少神疲、腹脹不舒,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者。
【加減法】
1. 形寒怕冷,腹脹腹痛者,加炮薑6克,製附子6克,延胡索10克。
2. 飲食停滯,脘脹噯腐口臭者,加萊菔子10克,雞內金6克。
3. 麵肢浮腫者,加豬苓10克,車前子10克,澤瀉10克。
4. 便前腹痛,胸悶者,加青皮6克,柴胡10克。
5. 久瀉肛門下墜,或脫肛者,加升麻10克,炙黃芪15克。
(十八)補骨脂止瀉方治脾腎陽虛型腹瀉
【經驗方組成】 補骨脂10克,蒼術、白術各15克,肉豆蔻6克,吳茱萸3克,熟附子6克,木香10克,防風炭10克,焦楂曲各10克,炙甘草3克。
【組方用意】 本經驗方是根據《證治準繩》四神丸化裁而成。補骨脂擅長溫補腎陽,止瀉縮尿,為中醫治療五更泄瀉必用之藥;蒼術、白術乃健脾燥濕首選藥物。三者合用,對脾腎陽虛導致的腹瀉日久不愈,五更泄瀉,頗為合拍,為本方君藥;肉豆蔻、吳茱萸、熟附子協助補骨脂溫腎,木香、防風炭協助蒼術、白術理氣燥濕止瀉。同為本方臣藥;焦楂曲消導助運止瀉,為佐藥;炙甘草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重點在溫補脾腎,燥濕止瀉,對伴有麵色淡白,形寒肢冷,麵肢浮腫,腰膝冷痛,或陽痿、帶下清稀的脾腎陽虛型久瀉、五更瀉收效甚佳。餘常將此方加減運用於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腸結核、腸癌等疾病。
【加減法】
1. 偏於腎陽虛者,加肉桂3克(後下),熟附子增至10~15克(先煎30分鍾)。
2. 偏於脾陽虛者,加幹薑10克,肉桂3克(後下)。
3. 濕盛脾運失健者,加山藥15克,炒薏苡仁15克,厚樸10克。
4. 氣滯腹脹者,加枳殼6克,鬱金10克。
5. 滑泄不止者,加訶子10克,五倍子10克,罌粟殼6克。
6. 氣虛下陷脫肛者,加炙黃芪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
(十九)潰結灌腸液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經驗方組成】 金銀花30克,地榆炭30克,白及10克,複方珠黃散(本協定處方)5克。
【組方用意】 金銀花為本經驗方君藥,金銀花可清熱解毒,它性味甘寒,且能清腸涼血,用於熱毒下痢、便下膿血也有良好療效;地榆炭清熱涼血止血,為臣藥;白及護膜、生肌、止血,促使潰瘍愈合;複方珠黃散,清熱涼血,護膜生肌長肉,同為佐使藥。4味合用,其奏清熱瀉熱、護膜生肌功效,適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活動期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排黏液膿血便、鮮血便。采用保留灌腸的方法,使藥液均勻分布於充血水腫和糜爛、潰破的潰瘍結腸黏膜上,藥液直達病所,本經驗方已製成本院協定處方,臨床應用近20年,收效甚佳。
【製法】 先將地榆加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加入金銀花,再浸泡15分鍾。煎煮2次,第1次1小時,第2次0.5小時,混合後待完全沉澱,濃縮濾汁(約150毫升,冷藏沉澱極少);白及用水適量,浸泡1小時,煎煮3次,每次30分鍾,用紗布過濾成白及膠。取複方珠黃散置乳缽中,加適量甘油(約10毫升),研磨均勻後加入白及膠,充分研勻,再加地榆、金銀花濃縮液和防腐劑(苯甲酸納2.5克),研磨均勻,使全量為500毫升,分裝於250毫升瓶中備用。
【加減法】
1. 大腸濕熱型加白頭翁、槐花各30克,秦皮15克。濃煎2次,取濃縮液50毫升,加入潰結灌腸液中。
2. 脾虛濕盛型加蒼術、白術各30克,蒲公英30克,葛根炭15克。濃煎2次,取濃縮液50毫升,加入潰結灌腸液中。
3. 脾腎陽虛型加補骨脂10克,肉豆蔻6克,蒼術、白術各20克。濃煎2次,取濃縮液50毫升,加入潰結灌腸液中。
【灌腸方法】 ①直腸推注法:將潰結灌腸液加溫後吸入50毫升注射器或灌腸器中,下接導尿管或肛管,將管頭插入肛門20厘米,用5分鍾左右的時間將藥液緩慢推入腸道,留置1~2分鍾後緩慢拔出導尿管或肛管,囑病人右側臥,將臀部墊高30厘米,保持10分鍾,然後再平行、左側臥及右仰臥,以使藥液進入直結腸部位。本方法適用於乙狀結腸以下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尤其適宜門診患者在家庭中使用。②直腸點滴法:將藥液經直腸勻速滴入結腸,也是藥到病所的一種給藥方法。該方法在藥物劑型、藥物組成等方麵和直腸推注法均一致,但在其給藥的速度和保留藥物的時間方麵,優於直腸推注法,適用於急性活動期、病情較重的患者,對保留灌腸耐受性較差的病人尤其適宜。操作方法:取灌腸筒或250毫升玻璃瓶,放入加溫後的藥液150~200毫升,將一端接上輸液導管,操作前屬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側臥位,然後把輸液管的另一端緩慢插入直腸,一般深度15~30厘米,點滴速度控製在每分鍾50~60滴,溫度、療程同直腸推注法。③直腸氣藥法:本方法又稱直腸氣藥灌注法,運用適當的氣壓,將藥液灌注至結腸各個部位,使藥液均勻分布於結腸黏膜表麵,起到治療作用。該療法能將藥液布滿整個結腸,治療範圍廣,藥物留置時間長對全結腸潰瘍的病人尤其適宜,彌補了傳統的幾種灌腸方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