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方用意】 膽南星、石菖蒲、陳皮、製半夏均為臨床化痰濕、瀉濕濁之要藥,4味藥配伍,相須為用,同為本經驗方君藥;蒼術、枳實、茯苓、澤瀉燥濕健脾,協助君藥化痰濕,同為臣藥;豆蔻化濕濁,醒脾開胃,天麻平肝、通絡、定眩暈,2藥同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且能提血壓,為本方使藥。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祛濕,升清瀉濁,提升血壓功效,對辨證為痰濕內蘊,表現為實證的慢性低血壓病患者,出現頭暈頭重、胸脘痞悶、惡心、飲食減少、倦怠無力、嗜睡、肢體困重、口有濁味、舌苔白膩、脈濡或滑等症的患者,用之頗為合拍。

【加減法】

1. 頭重、胸悶等痰濕嚴重者,蒼白術改為15克,加生薏苡仁15克。

2. 頭痛嚴重者,加川芎15克,白芷10克。

3. 脘悶食少者,加砂仁4克(分2次後下),焦山楂、焦六曲各10克。

4. 惡心者,加薑半夏10克。

5. 兼有氣虛乏力者,加炙黃芪15克。

(三十九)二參複脈湯治療心律失常

【經驗方組成】 白參5克(另煎兌服),丹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桂枝6克,生龍骨、生牡蠣各20克(先煎),琥珀5克(研末衝服),炙甘草5~10克。

【組方用意】 心律失常可見於器質性心髒病,也可見於神經精神因素或生理因素,屬於中醫“心悸”“怔忡”“虛勞”等病的範疇。本方以補氣力強的人參與活血養心力著的丹參合用,意在補氣養血,養心複脈,為本方君藥;麥冬、五味子和白參為生脈散成分,共奏益氣養陰生脈,為臣藥;桂枝溫陽通脈,生龍骨、生牡蠣、琥珀重鎮寧心安神,4味同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健脾,寧心矯味,為本方使藥。全方具有調和陰陽,益氣養陰,活血通脈,安神定悸,通順血脈,調整心律等功效。隨證靈活加減,可以通治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不齊等病屬於虛實夾雜,以虛為主,包括氣血陰陽偏虛夾氣、夾痰、夾瘀、夾寒、夾火的各種心律失常證候。

【加減法】

1. 兼見血虛,見失眠、多夢、健忘者,加酸棗仁10克,柏子仁10克,首烏藤15克。

2. 兼見陰虛,見口幹舌燥,五心煩熱,眩暈,盜汗,舌紅少苔者,去桂枝,加生地黃15克,野百合10克,龜甲15克(先煎),鱉甲15克(先煎)。

3. 兼見陽虛,見脈結代,手足不溫者,桂枝改為10克。

4. 陽虛明顯,見脈遲緩者,桂枝改為15克,去麥冬;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

5. 心神不寧者,見加靈磁石20克(先煎),石菖蒲6克,炙遠誌6克。

6. 熱象明顯,見口幹苦,舌紅苔黃者,去桂枝,加苦參15克,生山楂10克。

7. 心火上炎,見煩熱艱寐多夢者,去桂枝,加生地黃15克,黃連5克,蓮子心3克。

8. 虛陽浮越,見脈促無力者,去桂枝,加肉桂3克,熟附子6克,熟地黃15克。

9. 心血瘀阻,見胸悶,心胸疼痛,麵唇紫暗,舌質紫者加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10. 夾痰濁,見體胖,胸悶,苔膩者,加全瓜蔞15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

11. 夾痰火,見心中煩熱,失眠多噩夢,吐黏痰,苔黃膩者加膽南星10克,竹瀝半夏10克,天竺黃10克,川貝母6克。

12. 血脂異常者,加薑黃15克,生山楂15克。

(四十)複方槐花茶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經驗方組成】 槐花20克,生山楂15克,柿葉15克,陳皮6克,綠茶3克。

【組方用意】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全身大、中動脈的管壁內,沉積大量的膽固醇而形成的一種病理變化。其特點為動脈壁呈現脂質條紋或粥樣斑塊形成,有內皮細胞損傷和內膜下脂質浸潤,中層平滑肌細胞增殖和泡沫細胞形成,並有動脈腔壁血小板聚集,甚至附壁血栓形成,導致動脈管壁硬化及管腔狹窄,造成所支配區的供血不足,嚴重時發生組織缺血壞死,是臨床冠心病和腦血管意外的發病基礎。本方以槐花為君藥,槐花中含有較多的芸香苷(又名蘆丁),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含量也較高。這些成分有明顯的軟化血管作用,能減少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及脆性,可使因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細血管恢複正常的彈性,能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對高血壓病患者有防止腦血管破裂的功效。此外,槐花中的成分還有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循環、降低血壓的作用;生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有良好的降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山楂對兔進行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治療作用,服用以後血脂下降,眼球上脂質斑塊沉著明顯減輕,主動脈斑塊麵積減少,主動脈、冠狀動脈病變減輕。柿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P,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防止毛細血管破裂的功能,還能防止血管硬化,從而具有預防高血壓病的特殊功能。柿葉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為豐富,每100克幹葉中含量高達2 135毫克,較茶葉、辣椒,以及水果中的柑橘、檸檬、橙、獼猴桃等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以上。維生素C對軟化血管也有良好的作用。輔助槐花軟化血管,為本方臣藥。陳皮理氣通脈,降脂瀉濁為佐藥;綠茶清肝瀉火、軟化血管,為本方使藥。經餘臨床觀察,飲用槐花茶3個月以上,有明顯的降脂效果,經眼底動脈檢查,本方可延緩病變的發展。

【製作方法】 以上3味藥同入鍋中,加水煎煮2次,每次20分鍾,合並濾汁後,代茶飲用,當日飲完。

(四十一)黃芪治癱湯治療氣虛血滯型卒中後遺症

【經驗方組成】 炙黃芪30~60克,黨參15克,川芎20克,赤芍10克,丹參15克,紅花10克,雞血藤20克,地龍10克,川牛膝15克,炙甘草3克。

【組方用意】 本經驗方重用黃芪補氣生血,推動血行。黨參協助黃芪補氣,同為君藥;川芎、赤芍、丹參、紅花活血化瘀,同為臣藥;雞血藤、地龍、川牛膝活血通絡,其中地龍且能搜風剔絡,牛膝又能走下肢。3味同為佐藥,能使瘀血行、脈絡通;炙甘草益氣矯味,為使藥。此經驗方是從王清任補陽還五湯衍化而來,可補氣養血,行瘀通絡。對卒中後遺症、偏癱,肢軟無力,肌肉萎縮或四肢酸痛麻木,氣短少言,懶動乏力,脈細澀,舌質有紫氣、瘀點,辨證屬氣虛血瘀證者頗為合拍。

【加減法】

1. 肢體麻木、重著、刺痛、抽掣者,加炮山甲10克,豨薟草15克,水蛭粉1.5克(衝服)。

2. 手足發冷,肌肉麻木不仁者,加炙桂枝6克。

3. 舌強不語者,加菖蒲10克,鬱金10克,天竺黃10克。

4. 口眼歪斜者,加附子10克,全蠍粉1.5克(衝服)。

5. 上肢無力,功能恢複較差者,加桂枝6克,桑枝15克。

6. 下肢無力,功能恢複較差者,加千年健10克,狗脊10克。

7. 血壓高者,加石決明15克(先煎),菊花6克,鉤藤15克。

8. 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3~10克(後下),瓜蔞仁20~30克。

9. 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10克,補骨脂10克。

(四十二)地黃首烏飲治療肝腎虧虛型卒中後遺症

【經驗方組成】 幹地黃15克,製何首烏15克,肉蓯蓉10克,菟絲子15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川芎10克,丹參15克,牛膝、川牛膝各15克,炙甘草3克。

【組方用意】 地黃、製何首烏為滋補肝腎妙藥,近代中藥藥理研究已證實有軟化血管、對抗衰老、降低血壓、調整血脂等作用,為本經驗方君藥;肉蓯蓉、菟絲子微溫而不燥,與桑寄生、杜仲配伍後可以平補肝腎、改善心腦血管功能,為本方臣藥;丹參、牛膝活血化瘀、疏通脈絡,促使偏癱肢體功能恢複,同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本經驗重點在滋補肝腎,故對卒中日久不愈,形體消瘦,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肢體偏癱,舌質偏紅,脈細弱,辨證為肝腎虧虛型者頗為合拍。

【加減法】

1. 呆癡或智力低下加黃精10克,枸杞子10克,白芷6克。

2. 失眠加炙遠誌6克,石菖蒲6克。

3. 血壓高加鉤藤10克,夏枯草10克。

4. 頭痛加天麻10克,白芍15克。

5. 頭暈目眩加菊花6克,沙苑子10克。

6. 便秘加火麻仁15~30克,鬱李仁15~30克。

7. 尿失禁加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

(四十三)川芎白芷湯治療頭痛

【經驗方組成】 川芎20~30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細辛5克,元胡20克,炙全蠍3克(研末吞服),炙甘草5克。

【組方用意】 餘在臨床辨治頭痛、偏頭痛,一貫以調理氣血為主,以改善腦竅的氣滯血瘀病理狀態,兼去風、寒、痰、瘀等致病因子,兼顧陽亢、血虛、腎虧等虛實變化,從而達到緩解或消除頭痛、偏頭痛的最終目的。本經驗方以川芎、白芷為君藥;川芎氣味香竄,可活血行氣,化瘀止痛,上達巔頂。近代中藥藥理研究證實,川芎所含揮發油、生物堿、阿魏酸和川芎內酯等物質,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改善腦細胞及腦神經的缺氧缺血狀態,且有良好的鎮痛和鎮靜中樞神經,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白芷祛風除濕,通竅止痛,入陽明經。餘在臨床慣用白芷代替麝香,白芷與川芎配伍,活血化瘀、通竅止痛效果倍增。當歸協助川芎活血定痛,細辛溫經、散寒、定痛,為麻醉止痛藥,元胡止一身上下內外諸痛,為血中之氣藥,對氣滯、血瘀引起的諸痛均有奇效。以上3味為臣藥。炙全蠍定風止痙,研粉吞服的止痛效果較湯劑煎服可增強3倍以上,為本方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緩急止痛,為本方使藥。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氣通竅,緩急止痛之功效。餘在臨床凡遇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血管神經痛者,均用此經驗方靈活加減,常獲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