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炎的基本常識1(1 / 3)

二、胃炎的基本常識1

(一)什麼是胃炎

胃炎概述

臨床上把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急性和慢性炎症,稱為胃炎。胃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凡致病因子經口進入胃內引起的胃炎,稱外因性急性胃炎;凡有害因子通過血循環到達胃黏膜而引起的胃炎,稱內因性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複損害後,以致黏膜發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最常見的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在同一患者可同時存在,而且還可以轉化。慢性淺表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80%~90%,預後良好,一般不會癌變。慢性萎縮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10%~20%,據有關資料統計,胃癌往往同時伴有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有1%~3%發生胃癌。

何謂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於膽汁等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胃黏膜與之接觸而產生的炎症性病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灼痛、嘔吐膽汁性液體,甚至體重下降和胃出血,膽汁反流性胃炎多見於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後。幽門功能失常和慢性膽道疾病等可導致發病。

何謂疣狀胃炎

疣狀胃炎屬於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一種,纖維胃鏡下表現為單發或多發,0.5~1厘米圓形或尖圓形的丘狀隆起,頂部有臍凹狀糜爛,形如疣或痘疹。組織切片觀察,黏膜上皮細胞及黏膜內腺體常有不同程度增生,可伴有不同程度腸化生。目前無資料顯示疣狀胃炎與胃癌有關,但單發疣狀胃炎易與早期胃癌混淆,應注意鑒別。

腸化生簡稱腸化,係指胃黏膜內出現了腸腺或腸型上皮。腸化生是胃炎中比較常見的病變,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經常出現。腸化生的出現與胃黏膜的損傷和不能完全再發生修複有關。

(二)什麼是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概述

急性胃炎在臨床上按病因及病理變化的不同,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以急性單純性胃炎最為常見,而由於抗生素廣泛應用,急性化膿性胃炎已罕見。

急性胃炎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飽脹、疼痛、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多伴有腹瀉、發熱,嚴重者有脫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狀;出血性糜爛性胃炎表現為消化道突發性出血、嘔血及黑糞。

急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發病均急驟。輕者僅有腹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嚴重者可有嘔血、黑糞,甚至失水、中毒及休克等。

急性胃炎的治療可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做針對性處理。其中急性單純性胃炎病程較短,具有自限性;其他各型急性胃炎經治療後,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病變,但急性腐蝕性胃炎病情嚴重,後期可出現食管、幽門等部位的狹窄。

引起急性單純性胃炎的原因有哪些

1.物理性刺激  如攝入過冷、過熱、過於粗糙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暴飲暴食,使胃張力突然改變,致使胃黏膜受到損害。

2.化學刺激  例如大量飲酒、喝濃茶或服用某些藥物(阿司匹林、止痛藥、保泰鬆、氯化銨等),刺激胃黏膜。

3.細菌或其毒素的作用  如進食被細菌汙染的食物。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菌、嗜鹽杆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肉毒杆菌等,這些細菌進入胃內可引起胃黏膜急性發炎,造成個體或集體發病,亦稱食物中毒。

4.病毒感染  如麻疹、傳染性肝炎、流感等。

5.吃食有毒性食物(動物或植物性食物)  如河豚、毒蕈、發芽的土豆、野菜等。多為集體發病,也稱為食物中毒。

急性單純性胃炎在發病前往往有暴飲暴食、進食被汙染的食物、服用某些刺激性藥物、酗酒等病史。

急性出血性胃炎是怎麼回事

急性出血性胃炎,又名急性糜爛性胃炎,常因服用阿司匹林、保泰鬆、吲哚美辛(消炎痛)、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因酗酒、嚴重創傷、大手術、重要髒器(心、肝、腎)功能衰竭引起。

突然起病,臨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其發病率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4以上,僅次於消化性潰瘍出血。輕者僅大便隱血陽性,而多數患者有嘔血與黑糞。出血隨病情反複而呈間歇性發作。通常本病的病情較消化性潰瘍出血嚴重,雖然經過大量輸血,但血紅蛋白仍較難升高。

除出血外,大多數患者有上腹不適、腹痛、頭暈、乏力及食欲缺乏等症狀。但體格檢查除了脈搏快、脈壓差變小、貧血貌等出血征象外,一般沒有其他明顯異常體征。

胃鏡檢查可分為①疣狀胃炎:胃黏膜有單發或多發的圓形隆起,中央有臍樣凹陷,即糜爛。②平坦糜爛性胃炎:胃黏膜上有極淺的凹陷,上麵覆蓋白色或黃色的薄苔。③出血糜爛性胃炎:即在糜爛基礎上,可見鮮紅色或咖啡色的出血灶。④點狀糜爛:糜爛性病變呈點狀分布,色紅。

急性胃炎有哪些診斷要點

1.有暴飲暴食、進食不潔食物、酗酒或刺激性藥物史。

2.發病急,突然出現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或伴腹瀉、黃色水樣便。

3.多數患者白細胞在正常範圍內或輕度增高,沙門菌屬感染者可輕度減少。嘔吐物或可疑食物培養可能發現致病菌,血培養陰性。如致病的毒性食物明確或食者集體發病,診斷為食物中毒。

急性單純性胃炎應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1.急性腐蝕性胃炎  有服強酸(硫酸、鹽酸、硝酸)、強堿(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或來蘇水等曆史。服後引起消化道灼傷、出現口腔、咽喉、胸骨後及上腹部劇烈疼痛,伴吞咽疼痛、咽下困難、頻繁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嘔血,嘔出帶血的黏膜腐片,可發生虛脫、休克或引起食管、胃穿孔的症狀。口腔、咽喉可出現接觸處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或可見到黑色、白色痂。

2.急性闌尾炎  本病早期可出現上腹痛、惡心、嘔吐,但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逐漸轉向右下腹,且有固定的壓痛及反跳痛,多伴有發熱、白細胞增高、中性白細胞明顯增多。

3.膽囊炎、膽石症  有反複發作的腹痛,常以右上腹為主,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查體時注意鞏膜、皮膚黃疸。右上腹壓痛,墨菲征陽性,或可觸到腫大的膽囊。血膽紅素定量、尿三膽檢測有助於診斷。

4.其他  大葉性肺炎、心肌梗死等發病初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惡心、嘔吐。如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不難鑒別。

(三)什麼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概述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各種致病因子的經常反複侵襲,發生持續性慢性炎症性的改變。由於黏膜的再生改造,最後導致固有腺體萎縮,並可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或稱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組織學病變,根據胃鏡下所見與組織病理學上的發現,慢性胃炎分為①慢性淺表性胃炎;②慢性萎縮性胃炎;③慢性糜爛性胃炎(胃黏膜糜爛);④慢性肥厚性胃炎(胃黏膜皺襞肥厚)。慢性胃炎在臨床上常缺乏特異性症狀,靜止期可無任何臨床表現。

一般的常見症狀為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亦可表現為無規律性的陣發性或持續性上腹疼痛,除疼痛外,可能伴有食欲缺乏、惡心、腹脹及噯氣。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上述症狀外,可伴有疲乏、消瘦、貧血、腹瀉、舌炎、指甲脆弱等。

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是什麼

1.急性胃炎的演變  急性胃炎後,因治療不當或其他原因使胃黏膜的炎症經久不愈或反複發作,逐漸演變成慢性胃炎。

2.飲食及藥物  飲食不規律、無節製,長期進食粗糙性食物或烈酒、濃茶、過熱飲料、醃製食品以及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及鐵劑等。

3.幽門螺杆菌  大量臨床試驗表明,幽門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尤其是胃竇炎的主要因素。幽門螺杆菌可能通過以下幾方麵損傷胃黏膜:①直接產生多種毒性物質,破壞胃黏膜。②引起免疫反應,通過免疫細胞侵襲胃黏膜。③間接產生細胞毒素作用於胃黏膜表麵。④刺激產生過量的胃酸損傷胃黏膜。

4.十二指腸液反流  因幽門和胃竇之間存在幽門括約肌,起著調節食物進入十二指腸的重要作用,並且可以限製膽汁反流入胃。當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時,十二指腸內液體易反流進胃,這些液體中含有膽汁、腸液、胰液等,對胃黏膜造成損害,產生炎症、糜爛和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