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慢性胃炎的綜合治療5(1 / 3)

三、慢性胃炎的綜合治療5

(三)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患者如何進行中醫辨證施治

慢性胃炎是最常見的胃病,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納呆”等病範疇。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多因長期情誌不遂,飲食不節,勞逸失常,導致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胃脘失和,日久中氣虧虛,從而引發種種症狀。在臨床上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辨證論治。

1.食滯傷胃型  患者飲食不節致使脾胃受損,食積胃脘,脹滿痞痛,惡心嘔吐,噯腐吞酸,大便秘結有腐敗異臭,舌質紅,苔厚黃膩,脈象弦滑。證屬食滯傷胃、腑氣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開胃。藥用白術、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雞內金、麥芽、炒萊菔子各15克,木香、厚樸、半夏、陳皮、枳實、大黃(另包後下)各10克,生薑5片。每日1劑,水煎服。

2.脾胃虛寒型  患者胃脘墜脹不舒,食欲缺乏,嘔吐酸水,隱隱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則輕,餓時疼甚,進食稍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胖大、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象沉細弱或浮大無力。證屬中氣不足、脾胃虛寒,宜補中益氣,健脾溫胃。藥用炙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茯苓、山藥、扁豆、海螵蛸、煆瓦楞子各12克,陳皮、良薑、香附、吳茱萸、炙甘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3.胃陰虧虛型  患者胃脘灼熱疼痛,嘈雜不適,雖饑而納差,口幹口渴,大便艱澀,舌質紅有裂紋,舌苔光剝或少苔,脈象弦細數。證屬肝脾不和、胃陰虧虛,宜疏肝健脾、益陰養胃。藥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參、玉竹、白芍、全栝樓各15克,麥冬、花粉、草決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延胡索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4.熱邪犯胃型  患者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易饑,口苦咽幹,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質紅苔薄黃,脈象弦細。證屬熱邪犯胃、中焦鬱滯,宜疏利中焦、清熱和胃。藥用蒲公英、敗醬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殼、佛手、連翹、黃芩各10克,海螵蛸、鍛瓦楞子各12克,黃連、吳茱萸6克,每日1劑,水煎服。

5.肝鬱犯胃型  患者胃脘痞滿隱痛,兩脅撐脹疼痛,噯氣頻頻,時有泛酸,食欲缺乏,舌質紅苔薄白微黃,脈象弦細。證屬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氣、健脾安胃。藥用柴胡、白芍各15克,白術、茯苓、香附、醋延胡索各12克,當歸、川楝子、烏藥、枳殼、佛手、蘇梗、吳茱萸各10克,黃連、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

6.瘀滯傷胃型  患者胃脘刺痛或銳痛,痛處拒按,時感胃部灼熱嘈雜,納差,舌質暗紫有瘀斑苔薄黃,脈象澀滯。證屬氣滯血瘀、鬱熱傷胃。宜活血化瘀、行氣理胃。藥用丹參、蒲公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20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三棱、莪術、五靈脂、蒲黃、川楝子、烏藥各10克,砂仁6克。每日1劑,水煎服。

7.肝火犯胃型  患者因久病脾胃氣虛,情誌不舒,鬱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滿隱痛,食後疼痛加重,經常燒心泛酸,口苦發黏,便溏,舌質淡紅,苔黃膩,脈細數。證屬虛實夾雜、肝火犯胃。治宜舒肝理氣、清熱調胃。藥用黨參、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黃芩、梔子、木香、佛手、生麥芽各10克,黃連、吳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

8.濕困脾胃型  患者胃脘痞悶,納呆,少食即感脹,口淡無味,渴而少飲,腸鳴轆轆,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懶動,舌質淡胖苔白膩,脈象濡細。證屬濕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濕、理氣醒胃。藥用薏苡仁30克,蒼術、茯苓、雞內金各12克,藿香、佩蘭、白蔻仁、厚樸、菖蒲、半夏、陳皮、幹薑、枳殼、連翹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9.氣滯濕阻證  主要表現為胃脘脹痛,食後尤甚,痛無定處,攻撐兩脅,每因情誌刺激則加重,噯氣頻作或伴惡心嘔吐,泛酸,舌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治療宜疏肝理氣,化濕和中,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藥物柴胡、枳殼、白芍、香附、蒼術、厚樸、陳皮、半夏、佛手、生麥芽、白豆蔻等。

10.濕熱中阻證  症見胃脘灼熱脹痛,嘈雜泛酸,進食後加重,惡心嘔吐,噯氣腹滿,大便幹或黏膩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化濕熱,行氣和胃,方選陳平湯或半夏瀉心湯加減。主要藥物有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黃連、黃芩、蒲公英、竹茹、佩蘭、梔子、枳實等,泛酸重者合烏貝散或左金丸加減。

11.瘀血阻胃證  症見胃脘刺痛或鈍痛不休,得食加重,夜間尤甚,甚則見嘔血、黑糞、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澀。治宜活血理氣,化瘀止痛,方選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常用藥物有丹參、檀香、砂仁、蒲黃、五靈脂、白及、三七粉、延胡索、玫瑰花。

12.脾胃虛弱證  主要表現為胃脘隱痛,喜食熱飲,按之則舒,怕食生冷,飲食不慎即作,食欲缺乏,疲乏無力,手足不溫,麵色不華,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宜健脾益氣,溫中和胃,方選黃芪健中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主要藥物有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茯苓、半夏等。

慢性胃炎患者如何按“口感”選用中成藥

1.口裏發苦、有異味、口幹  為肝胃鬱熱型,可以選用具有清肝瀉火作用的龍膽瀉肝丸、消食導滯作用的沉香化滯丸。

2.口裏泛酸水、不想吃東西  為脾胃不和型,可以選用具有消脹除滿、導滯消積作用的香砂養胃丸和六味安消膠囊。

3.口幹咽燥、吃東西沒滋味  為胃陰虧虛型,可以選用具有滋陰養胃作用的養胃舒。

4.食欲差、乏力怕冷、苔白  為脾胃虛寒型,可以選用具有溫胃止痛作用的溫胃舒、附子理中丸。

慢性胃炎如何進行推拿治療

1.仰臥,用中指指腹在上腹部輕推,重點是中脘穴,3~4分鍾。

2.用右手大魚際在上腹部摩運,左手覆於右手之上。按摩的方向:向順時針摩20~30圈,再逆時針摩20~30圈。在呼氣時,用力向深部滲透,稍加重手法;吸氣時,輕輕放鬆。

3.用雙手分別提捏。同側腹肌,用力均勻而有節奏,使力量緩和達於深層。兩手同時進行,每側提捏20~25次。

注意事項:①治療在飯後1小時或飯前1小時為宜。②起居應規律,心情開朗,忌過度疲勞、憂慮。③定時用餐,少食多餐,忌刺激性食物。

怎樣用針刺治療慢性胃炎

1.體針療法  實證取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陽陵泉、太衝、膈俞、血海、梁丘穴等,酌情選用4~5穴,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每次留針20~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一般用瀉法;虛證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裏、內關、三陰交等,每日或隔日1次,留針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針用補法,酌情加灸。

2.耳針療法  胃、肝、脾、下腳端、耳、神門、腦、屏間。每次2~3穴,毫針法或者電針後配合壓丸法,每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