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慢性胃炎癌變的防治(1 / 2)

六、慢性胃炎癌變的防治

慢性萎縮性胃炎究竟會不會癌變

目前學者們有以下共識:①萎縮性胃炎雖可癌變,但癌變率很低,不能籠統地說萎縮性胃炎就是胃癌的癌前病變。②對萎縮性胃炎伴有不完全性結腸化和不典型增生者,要重視,並要定期隨訪,對完全性小腸化,因其無重要臨床意義,故無需特殊重視。③為了監視病變的動態變化,要定期複查胃鏡。複查的時間,一般萎縮性胃炎3年1次;伴不完全性結腸型腸化或輕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個月左右1次。④對重度不典型增生,應按癌變對待,可予手術切除。

盡管慢性胃炎與胃癌關係密切,但是據統計大約隻有3%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轉變成胃癌。而且這些患者往往伴有重度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因此,患了萎縮性胃炎,也不必憂心忡忡,而應當是保持心情舒暢,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調養,並進行積極內科治療。據臨床觀察,經過正確治療有20%~30%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可逆轉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使預後大大改觀。

幽門螺杆菌是誘發胃癌的重大“嫌疑犯”

種種研究從不同方麵證實: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有明顯關係。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腫研究機構,已決定將幽門螺杆菌列為誘發胃癌的第一類致癌源。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幽門螺杆菌會增加胃癌發生的危險性,為什麼那麼多的幽門螺杆菌感染者中,卻隻有極少數人最終患了胃癌呢?目前專家們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不同患者體內的幽門螺杆菌毒力存在強弱差異。此外,還與遺傳因素(如一個家族成員中,可先後有多個成員發生胃癌)、環境因素(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有關。因此,為了預防胃癌,我們必須采取一些綜合措施。但就根除幽門螺杆菌來說,由於目前幽門螺杆菌感染麵大,若要大範圍地開展幽門螺杆菌的普查和根治顯然是行不通的。

慢性胃炎患者如何與胃癌劃清界限

1.胃癌的前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發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胃癌的發生並非是由正常胃黏膜上皮細胞驟然轉變為癌細胞,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惡性貧血及巨大胃黏膜肥厚症等,就屬於胃癌的“癌前病變”,它們將使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加。其中最常見的當數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較複雜,部分可能與吸煙、酗酒或用藥不當有關;部分由慢性淺表性胃炎遷延發展而來;還有部分屬自身免疫病。作為一種癌前病變,慢性萎縮性胃炎可進一步發生腸上皮的異常增生而癌變,癌變率與其病史長短和嚴重程度有關。因此,確實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走上“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這條路。

2.胃癌劃清界限  盡管癌前病變轉變為胃癌的概率並不高,但也必須對其嚴加防範。

首先,已經有上述癌前病變的患者,要密切定期做體檢。胃鏡檢查是胃癌二級預防的重要手段,一般一年一次,重症半年一次。胃鏡檢查時一定要送病理檢查,應特別注意不典型增生的情況。

其次,加強對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療也是預防胃癌的重要措施。最近的研究證實,清除胃內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後,可使癌前病變及胃癌的發病風險降低40%。而聯合應用抗生素是治療幽門螺旋杆菌相關疾病的惟一有效措施。

再次,中醫藥對癌前病變的防治可能具有獨特的作用。處方著重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整體與局部兼治原則。胃複春、猴頭菌片對腸上皮化生可能有益。

最後,防止胃炎最重要的一道防線還與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神經係統和消化係統關係密切。因此,堅定治療信心,消除緊張心理,與醫務人員密切合作,才能將胃癌扼殺於萌芽之中。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遠離胃癌

1.要注意避免引起胃黏膜損傷的因素  如辛辣、過鹹食物,少吃醃製及煙熏類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2.聯合用藥  對明確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改變且有幽門螺杆菌感染者,特別是有胃癌家族史或來自胃癌高發區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行幽門螺杆菌的根除治療,療程1周,通常需要三種或四種藥物一起服用才能有效殺滅幽門螺杆菌。根除幽門螺杆菌後,胃黏膜慢性炎症可以慢慢消退,從而阻止病變的進一步發展,但對於已經出現萎縮的黏膜,則逆轉的可能性較小。

3.定期檢查  伴有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情進行定期的胃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可能出現的早期胃癌,及早進行治療。

4.手術治療  對於絕大多數患者來說,手術是沒有必要的。隻有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與胃癌無法鑒別時,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