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走出慢性胃炎防治的誤區
胃部保護的誤區知多少
1.胃炎不會傳染 一般人普遍認為胃炎不會傳染,但導致慢性胃炎的幽門螺杆菌是會通過唾液或飛沫傳染他人。
2.牛奶可治療胃炎 喝牛奶有鬆懈胸肌、緩解疼痛的作用,但牛奶喝得太多反而會刺激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令胃潰瘍病情惡化。
3.飯後可散步 飯後可輕鬆散步。若飯後做劇烈運動,會使血液流往他處,造成消化不良。
4.胃炎和心理因素無關 胃炎不僅是生理上的疾病,也和心理因素有關。脾氣暴躁、長期心情不好、壓力太大是造成胃炎的因素之一。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人更易患胃炎。
胃炎治療的誤區知多少
1.用藥多而雜 慢性胃炎患者同時或連續服用的藥物在3~8種之多,西藥不理想加中藥,方劑不行加成藥,一項症狀要尋一種“有效”藥來對付……殊不知同時用藥種類越多,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越大。已有損害可憐的胃,怎能負擔得起這沉重的工作?本想治病,都有可能加重病情。
2.中藥無毒論 合適的中醫中藥治療,對慢性胃炎確有很好的療效,但這並不等於中藥絕對無害(毒)。近年來中藥對人體有害的一麵越來越受到重視,乃是臨床教訓的總結。
3.隨意使用抗生素 現今很重視胃炎與幽門螺杆菌的關係,使人們誤將胃炎當成一般細菌感染的發炎,認為用抗生素總是對的吧!事實上慢性胃炎的炎症多數並非細菌直接引起,而且幽門螺杆菌也不是隨便服用抗生素可以對付得了的。幽門螺杆菌感染率在我國一般人中高達40%~60%,不正規用抗生素會給根治幽門螺杆菌帶來麻煩。
4.對治療結果要求過高 有的是希望一點症狀都沒有才行,有的則刻意追求病理切片上的改變恢複正常。以後者而論,腸上皮化生和輕度不典型增生乃是抗體,對炎症與萎縮的一種補償和修複,當然重度改變與癌症有關必須警惕。
5.過分依賴藥物的作用 多見於一些年輕人,他們一邊吃藥,一邊照舊吸煙、酗酒、食無定時定量、濫用其他藥物,忽略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是很難達到較理想療效的。因此,胃藥絕非保險箱,即便治療效果很好,稍不經心症狀又可重現。“三分在治,七分在養”,所以,胃炎患者應從治療開始的那一天起,就要開始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別在飲食方麵,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太大意和太緊張 一些中年人,因為工作社交的關係,常年飲食不正常,特別是大量飲酒,不僅脂肪肝、膽囊炎找上門,胃炎也上身。可是醫生警告他們要戒酒,他們卻主觀不願意或者客觀不能戒酒。因為對胃炎不當一回事,許多人在慢慢拖著的過程中,病情逐漸加重,最後發展到萎縮性胃炎的地步,結果有些人最終因此也患上了胃癌,生命直接受到威脅。但另一方麵,也有些人對慢性胃炎的認識不當,特別是已經發展到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以為得了這個病一定會得胃癌,弄得自己憂心忡忡。這類人以老年人比較多,他們都很愛惜自己的身體,所以過度緊張,可是對於胃炎來說,精神因素有時也會變成導致病情發作甚至加重的原因,要不怎麼老有人說“緊張得胃都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