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內科病證 1
第1卷
感冒——柴卷甘露湯(章慶雲方)
【組成】 銀柴胡10g,清豆卷10g,羌活、獨活各5g,前胡10g,甘露消毒丹(包煎)15~3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解表疏風,清熱解毒。主治發熱而惡寒不甚、脈浮數或浮滑、苔薄微黃之普通感冒與流行性感冒的風熱型。
【方解】 本方銀柴胡清化退熱,清豆卷解表退熱,羌活、獨活發散風寒,前胡宣散風熱,甘露消毒丹清熱解毒。
【加減】 臨床可隨症加減運用。
【驗案】
張某,男,55歲,1981年10月6日初診:發熱已3天,體溫38.9℃,畏寒頭痛,四肢酸楚,口幹欲飲,胸悶心煩,夜寐夢擾,二便調,脈浮兼滑,苔薄而膩。白細胞計數為13.8×109/L,中性86%,淋巴14%。證屬風熱外襲,表衛失和,治擬清化解表。銀柴胡10g,清豆卷10g,羌活、獨活各5g,前胡10g,甘露消毒丹(包)18g,藿香梗9g,金銀花、連翹各10g,清炙甘草10g,炒穀芽、炒麥芽各10g,焦山楂肉10g。水煎服,2劑。藥後身熱即退,頭痛肢楚亦平,2天後再診,體溫37℃,白細胞計數5.3×109/L,脈症正常。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流行性感冒——解熱合劑(葉景華方)
【組成】 荊芥10g,紫蘇15g,四季青30g,鴨蹠草30g,大青葉30g。
【用法】
1劑煎2汁,先用冷水將藥浸半小時,煮沸後文火煎15~20分鍾,每隔3~4小時服1汁。發熱高者1日服藥2劑,分4次服,服藥後多飲水,一般服藥得汗後發熱即可漸退。
【功效主治】 解表清熱。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症。症見惡風發熱,無汗,咽痛,舌苔薄黃或薄白,舌尖紅,脈浮數。
【加減】
鼻塞流涕多者加辛夷6g,白芷6g;咳嗽者加前胡10g,桔梗6g,牛蒡子10g;咽痛甚者加射幹10g,白花蛇舌草30g;泛惡嘔吐者加陳皮10g,製半夏10g。
【驗案】
高某,男性,15歲,學生。因惡寒發熱1周而住院。患者於入院前1周起惡寒發熱,鼻塞,頭脹,汗少,咽幹,納呆。曾用四環素、氨非加片、板藍根、銀黃針等治療未見好轉,並有惡心嘔吐,乃住院治療。體檢:體溫39.8℃,熱性病容,神疲,血壓13/9.5kPa。兩側頜下捫及黃豆大淋巴結。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兩肺呼吸音粗糙,心率較快,胸部透視無異常。化驗血象中白細胞4.0×109/L。住院後用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克感敏等治療3天,發熱仍不退。第4天起改用中藥治療。中醫辨證:惡寒發熱1周,汗少,頭脹鼻塞,口幹引飲,納呆,舌苔薄膩、尖紅,脈數,大便幹,小便短赤。證屬外感風熱之邪在表。治以辛涼解表。方用荊芥9g,紫蘇9g,鴨蹠草30g,大青葉30g,四季青30g。服藥1劑,汗出多,熱退。但腹中不適,大便溏薄,日行3次,納呆口幹,舌苔薄黃,尖紅,脈較數。前方中加枳殼10g,炒楂曲各15g,前胡9g。又服藥1劑,下午未再發熱,大便減少,但舌苔仍較膩,胸悶納呆,繼進和中化濕之劑,調理5天病愈出院。
【按語】
外感發熱是外邪入侵,正邪相搏,正氣禦邪的表現。外邪侵襲肌表,皮毛鬱閉,營衛失調,除發熱外還有惡寒無汗等症。邪在表首先應用解表發汗法。服本方後得汗而熱退,效勝於感冒衝劑。
【方源】 《葉景華醫技精選》
外感發熱——通天達地湯(吳廷揚方)
【組成】
荊芥10g,防風10g,連翹10g,炒牛蒡子10g,桔梗15g,枳殼10g,黃芩10g,赤芍15g,射幹10g,玄參20g,天花粉15g,川貝母或浙貝母5g,白芥子5g,燈心草1紮,甘草5g。
【用法】 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小兒用量酌減。
【功效主治】 解表清裏,疏散風熱。用於外感發熱。
【方解】
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的發生,多因外感時邪,裏熱過盛致病;亦可因肺胃二經蘊熱,複感外邪而致病。通天達地湯方中荊芥、防風疏散表邪,桔梗、枳殼、浙貝母或川貝母宣肺止咳,黃芩、天花粉清泄肺胃之熱,赤芍、白芥子清熱除濕而止痛,玄參、射幹、牛蒡子清熱而利咽喉,連翹清熱而透表,燈心草清利暑熱,甘草清熱而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具有解表清裏、疏散風熱之功效,與上述疾病的發生機製相合,故臨床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加減】 如流感屬表寒裏熱、挾濕重者去燈心草加滑石,急性扁桃體炎去燈心草加板藍根或崗梅根,流行性腮腺炎去燈心草加板藍根,並予青黛外用。
【驗案】
男,4歲,1984年10月3日下午初診。發熱。體溫39.2℃,鼻流濁涕,咳嗽,咽痛(咽部充血),口渴,舌質紅,薄黃,脈浮數。診斷為風熱感冒之重症,治以疏風散邪、解表清裏。給予連翹10g,防風6g,浙貝母2.5g,荊芥6g,玄參10g,桔梗6g,赤芍8g,天花粉10g,黃芩8g,枳殼5g,炒牛蒡子10g,射幹7g,崗梅根15g,白芥子2g,甘草2g。水煎服。2劑後諸症大減,體溫37.1℃,後予連翹、玄參、北沙參、桔梗、甘草之屬而愈。
【按語】
治療外感發熱患者350例,男198例,女152例;年齡3~72歲。其中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單純型)、急性扁桃體炎各100例,流行性腮腺炎50例。風熱感冒痊愈79例,好轉1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1%;流行性感冒痊愈72例,好轉1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0%;急性扁桃體炎100例,痊愈68例,好轉21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9%;流行性腮腺炎50例,痊愈34例,有效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
中藥煎劑治療急性熱病,必須用足夠的劑量,同時要有足夠的水量(煎取液)。通天達地湯最適宜每次煎取250m1,日服2~3次,療效方為可靠。劑量不足,煎取液過少,服藥次數太少,是治療上述病症療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方源】 吳兆懷,卓愛琴,何吳贄,等.通天達地湯的臨床應用.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6,15(10):1371
風熱久咳——清肺定咳湯(朱良春方)
【組成】 金蕎麥20g,魚腥草(後下)15g,白花蛇舌草20g,天漿殼12g,化橘紅6g,蒼耳子、枇杷葉(去毛包)各10g,生甘草5g。
【功效主治】
治療風熱流感、支氣管炎、肺炎久咳而偏於痰熱者。有清肺、化痰、定咳退熱之效。尤對風溫(肺炎)咳嗽,痰多,發熱,痰黏稠或黃膿痰,苔微黃,脈數,並口渴欲飲之證,頗有速效。
【方解】
清肺定咳湯乃朱師自擬之通治風熱久咳方,吾輩曆年仿用,治療上述諸證,屢收速效,此方對痰熱蘊肺之久咳、痰多或痰黏阻滯、咳唾不爽之證最為合拍。方中金蕎麥又稱天蕎麥、野蕎麥、開金鎖,性味甘寒,微苦澀。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活血祛瘀功能。《分類草藥性》謂其能補中氣,養脾胃。治咽喉腫痛、肺膿瘍、肝炎、筋骨酸痛、菌痢、白帶等。有清化痰熱之功。朱師治療風熱久咳,肺、呼吸道及腸道感染,喜以本品和魚腥草為對。考魚腥草性味辛寒,功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分類草藥性》謂能去食積,補虛弱,亦是治療肺及呼吸道感染的良藥。藥理研究有抗菌消炎、增強免疫功能、利尿通淋三大作用。二藥相伍,其清化痰熱和利濕之功相得益彰。蓋無濕不生痰,無熱不生痰,濕和熱是釀痰之因,濕和熱交混蘊結,則痰旋除旋生。今二藥相伍同為清熱祛濕,濕熱二邪分化則痰無再生,不是祛痰,勝似祛痰,痰消則久咳自止。先師祖章次公言及“祛痰古稱宣肺,鎮咳古稱肅肺”,故分化濕熱二邪,即是杜絕痰熱再生的治本之法。《分類草藥性》謂金蕎麥能補中氣,益脾胃;魚腥草能去食積,補虛弱,確有其理,因甘可悅脾,甘寒能養陰補益肝腎,且魚腥草微辛,金蕎麥微苦澀,微辛能開,微苦能降,微澀能補。方中白花蛇舌草除助其分化濕熱二邪和清化痰熱之外,還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和調節免疫功能。天漿殼亦名蘿摩,性味鹹平,能軟堅、化痰、清肺、止咳、平喘。枇杷葉微苦辛,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咳者不咳矣。二藥均鎮咳平喘,用量不可過大。此方有宣肅同用之妙。方中借蒼耳子有抑製流感病毒和抗過敏作用,又能祛濕升陽通督,朱師喜摻用流感方中意寓扶正。橘紅調中化痰,甘草潤肺止咳,共奏清肺定咳之功。
【加減】 高熱咽喉腫痛,腮腫目赤加蟬蛻、僵蠶(借兩者疏風熱,利咽化痰,抗過敏之用);惡寒者加炙麻黃3g;高熱便秘者加牛蒡子或生大黃;咳喘甚者加葶藶子、桑白皮。
【驗案】
朱師曾治湯某,咳嗽纏綿1個月,服中西藥多方未愈,咳嗆胸痛,口幹欲飲,納食不香,痰多黏稠,夾黃膿痰,舌紅苔黃膩,脈弦細。朱師診為痰熱蘊肺,外感誤治,投清肺定咳湯,服5劑,咳止痰淨。諸症如失。
【方源】 邱誌濟,朱建平,馬璿卿.朱良春治療外感久咳的經驗和特色選析.遼寧中醫雜誌,2002,29(1):8
風寒久咳——旋覆夏麻芍草湯(朱良春方)
【組成】 旋覆花8g,生旱半夏6~10g,生麻黃1.5g,茯苓6g,生薑3片,生白芍、甘草各3g。
【用法】 不取煎服,而取口杯加蓋隔水燉服。
【功效主治】 通治風寒久咳。
【方解】
朱師治咳用藥主張簡樸輕靈,簡樸輕靈之品能開達上焦,肺位上焦,“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風寒鬱閉於肺,是外感久咳不愈之主要原因。臨證中見風寒久咳者較多。究有外感風寒誤投辛涼或甘寒之過,有早用鎮咳肅肺之品至風寒鬱閉於肺,更值一提的是時醫(指西醫和自我從屬西醫的中醫),統以炎症為熱證,不論寒熱氣管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統以消炎論治,均投類似寒涼中藥類的抗生素和消炎藥,或以清熱解毒中藥統治“炎症”,殊不知中醫的辛溫疏散、宣肺祛痰、發汗溫陽等均有“消炎”之奇效。經雲:“咳嗽之總病機為痰涎或水飲,聚於胃,關於肺。”上方辛開滲利,方中旋覆花、旱半夏,降逆和胃之中,而又加茯苓以滌飲除痰。在仲景傷寒金匱中咳者加半夏,痰多加茯苓,幾為定律。蓋旋覆花、半夏降逆,則氣降咳自止。茯苓利水則水去痰自除。觀金匱痰飲咳嗽篇,半夏原治支飲,苓甘五味薑辛條下,“咳者複內半夏以去其水”,此乃半夏既能治咳又能利水之明證也。故半夏治咳,何嚐不利水;水為痰之源,茯苓滲利行水,何嚐不治咳,更妙在輕用生麻黃意在通陽於外,少用茯苓則通陽於內。水氣搏於外,則用麻黃;水氣搏於內,則用茯苓,兩端兼顧,寓化氣止咳、利水除痰之妙。方中旋覆花鹹溫微辛,功能消痰、下氣、軟堅、行水,《本草正義》雲“旋覆花,其主治當以泄散風寒,疏通脈絡為專主。”又雲“或謂旋覆花降氣,寒邪在肺,不宜早用,則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飛揚之性本能上升”。伍半夏、生薑,又取三藥之辛開,辛者能散能橫行,故能攜麻黃宣散肺氣達於皮毛,降中有宣,宣中有降,肺之治節有權,取旋覆花之味鹹,鹹能入腎,故能納氣下行以歸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飲下行,即無上逆犯肺之害。方中少用生白芍、甘草,以酸甘合化,既益肺津,又輕斂肺氣,且二藥為伍,有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之功,故有止咳作用。臨床反複體會生半夏、旋覆花、生薑、白芍、甘草五藥在方中為舉足輕重之品,不可代替。
【加減】 咽痛喉癢者加桔梗、前胡各5g,薄荷2g;惡風、食少乏力、手足不溫者加徐長卿10g,荊芥6g;久咳痰少黏稠加浙貝母、桑葉各6g。
【驗案】
筆者於1985年探親,住某省會,一親戚之友人獨生子8歲,因外感風寒咳嗽,在省兒童醫院診為急性支氣管炎,住院治療3個月,使用多種抗生素、激素,花費了數千元費用罔效,並亦用中藥配合治療,所謂中西醫結合,杏蘇散加減、止嗽散加減、桑菊、銀翹加減、三拗湯加味、麻黃湯加味、小青龍湯等方雜投,了無寸效。邀筆者診時見咳嗆陣作,少有痰聲,似燥咳而實非,咳聲不爽,自述喉癢,咽痛,痰難咳出,舌淡苔白薄,脈沉細緊,大便2日1次,此乃風寒鬱閉之久咳,仿朱師旋覆夏麻芍草湯加味,藥用:旋覆花6g,半夏3g,生麻黃1g,茯苓6g,生薑3片,生白芍、甘草各3g,桔梗5g,前胡3g,薄荷2g,囑放陶瓷有蓋口杯隔水燉15分鍾溫服,2劑服後。諸症十去八九。囑再服2劑以善後,僅花藥費2元餘,病家大讚中醫藥療效之神奇、中醫藥之簡便廉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