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內科病證 1(2 / 3)

【按語】

此方以其簡樸輕靈而屢建奇功,通治風寒久咳。凡因中西醫誤治之外感風寒久咳不愈者,毋論新久虛實或寒熱夾雜,甚至纏綿數月或半年未見化燥化火者,或遍用中西諸藥未效者,投此方效驗如神,3~10劑而愈,尤其對老弱虛人、小兒不耐抗生素或市售中西止咳藥無效者,更為合拍。筆者仿朱師之法,曆年來以此方化裁治療風寒久咳,屢有一兩劑霍然而愈者,3~10劑治愈者多不勝舉。

此方藥簡,劑小量輕,不取煎服,而取口杯加蓋隔水燉服,亦是取效之關鍵。試以《傷寒論》太陽篇桂枝湯煎服法為例,煎前簡單加工,火候、加水量、煎出量、服藥量、服藥溫度、服後輔助措施、藥效觀察、重症服法、變證服法、飲食禁忌等,交代得詳細備至。先聖醫囑之周全,足為吾人師法。讀《傷寒論》除學習仲景辨證論治法則外,務必注意細微之處,《傷寒論》中的煎藥方法,服藥方法均有妙意所在。更值一提的是仲師用半夏乃是今之生旱半夏,近年全國大多地區均用水半夏,二者功效甚殊。筆者早有專論,此乃醫藥分家和學者受毒藥禁用繆論的“三規五戒”之害也。仲景之“百年沉冤”急待洗雪。方本中病,而藥是偽品,則效失過半。

【方源】 邱誌濟,朱建平,馬璿卿.朱良春治療外感久咳的經驗和特色選析.遼寧中醫雜誌,2002,29(1):8

風寒咳嗽——溫肺化飲湯(於文生方)

【組成】 麻黃9g,桂枝9g,幹薑6g,白芍15g,細辛3g,半夏12g,荊芥12g,五味子9g,茯苓12g,橘紅9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解表溫肺,化飲祛痰。多用於感受風寒外襲的慢性支氣管炎。症狀為咳嗽,咳痰稀薄或痰帶泡沫,量多易咳,惡寒重,發熱輕,身痛,鼻流清涕,可因咳喘較重而不能平臥,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方解】

風寒咳嗽由於感受風寒之邪,風寒襲肺而導致肺氣不宣,氣不布津。治應溫肺化飲。以溫肺化飲湯治療。本方多用於感受風寒外襲的慢性支氣管炎出現以上症狀者。是以小青龍湯合二陳湯加荊芥組成,有解表溫肺、化飲祛痰之功效。

【驗案】

孫某,男,54歲。1980年11月5日初診。咳嗽吐痰5年,冬春加重。3天前外出感冒咳嗽加重,吐泡沫樣稀痰,量多,易咳,夜間不能平臥,鼻流清涕,體溫正常。給以溫肺化飲湯6劑,諸症明顯減輕。

【方源】 《臨證經驗薈萃》

肺熱咳嗽——清肺化痰湯(於文生方)

【組成】

炙麻黃9g,炒杏仁9g,石膏45g,黃芩12g,瓜蔞24g,前胡12g,蚤休30g,浙貝母12g,桔梗9g,炙桑白皮12g,紫菀12g,款冬花12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熱化痰。用於急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主要臨床症狀:咳嗽劇烈,咽幹咽痛,咳吐黏稠痰或黃痰,鼻流濁涕,口渴欲飲,發熱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方解】 肺熱咳嗽臨床上比較常見,其病因大多因感受風熱之邪,也有的為感受風寒之邪鬱久化熱。治以清熱化痰,故用清熱化痰湯。

【驗案】

徐某,女,12歲。1987年3月18日來診。咳嗽吐痰2~3年,每冬季及受涼加重。7天前又因感冒而咳嗽、吐黏痰而加重。胸悶胸痛,鼻流濁涕,體溫37.8℃。查體:心率96/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兩肺可聞及散在的幹濕囉音。腹軟平,肝脾未及,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給予清熱化痰湯水煎服。服藥5劑,諸症明顯減輕,隻咳少量黏痰。又服3劑痊愈。

【方源】 《臨證經驗薈萃》

陰虛咳嗽——滋陰潤肺湯(於文生方)

【組成】

沙參30g,麥冬18g,金銀花30g,連翹15g,桔梗9g,百合24g,浙貝母9g,炙罌粟殼12g,前胡12g,炙枇杷葉15g,炙紫菀15g,款冬花12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滋陰潤肺止咳。用於陰虛咳嗽。主要臨床特點為幹咳無痰,口幹咽燥,或痰少不易咳出,伴胸悶胸痛,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或細數。該型多見急性支氣管炎。經用中西藥治療後,留有以上症狀,再用止咳中西藥效果不佳。

【方解】 肺陰虛咳嗽多因發熱,咳嗽或用燥濕化痰藥日久,導致肺陰虧虛,肺失滋潤。用滋陰潤肺湯。

【驗案】

王某,女,14歲。1989年10月5日診,咳嗽吐痰半個月。1個月前患者因感冒發熱咳嗽吐痰,氣喘,診為急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給予青黴索、鏈黴素及止咳祛痰藥常規治療。體溫恢複正常,但仍幹咳無痰,口幹咽燥,以睡前和晨起加重。查體:心肺(-),舌紅少苔。脈細數。根據以上主證及舌苔脈象變化,符合肺陰虛咳嗽,給予滋陰潤肺湯6劑,幹咳痊愈。本方養陰止咳為主,加用收斂止咳藥炙米殼。對於久咳無痰有奇效。

【方源】 《臨證經驗薈萃》

肺腎陰虛咳喘——補肺固本湯(於文生方)

【組成】 黃芪24g,防風9g,白術15g,熟地黃18g,紫菀12g,鵝管石18g,炒山藥12g,五味子9g,黨參24g,麥冬9g,紫石英18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或以上方5倍量做成水丸或蜜丸,1日服1~2粒。

【功效主治】 肺腎陰虛咳喘。尤其慢性咳嗽病人,每遇氣候變化、勞累、活動則咳喘加重,吐痰量多,呼多吸少,食欲減退。

【驗案】

王某,男,55歲。1987年4月5日來診。咳嗽吐痰10餘年,受涼勞累加重,伴胸悶憋氣,活動氣喘,不能堅持工作。每次發作需用抗生素、氨茶堿等藥物。查體:慢性呼吸困難貌,語言低微,頸靜脈無怒張,桶狀胸,心率90/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肝脾未觸及,腹水征(-),下肢不腫。診為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給予補肺固本湯18劑,諸症明顯減輕,感冒次數也較前減少。又按上方5倍量配成蜜丸,每丸9g,日服2次。隨訪2年,可堅持正常工作。

【按語】 祖國醫學認為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根據以上理論,咳嗽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給予補肺固本湯。

【方源】 《臨證經驗薈萃》

咳嗽——關氏咳嗽方(關幼波方)

【組成】

草河車10g,杏仁10g,桑葉、桑白皮各10g,生地黃10g,炒知母、黃柏各10g,玄參10g,全瓜蔞20g,苦桔梗10g,麻黃2g,牡丹皮10g,赤芍10g。

【功效主治】 宣肺散邪,肅肺養陰,活血涼血。用於咳嗽。

【加減】

伴風寒表證加生薑3g,荊芥10g;伴風熱表證加金銀花20g,野菊花10g;熱重加生石膏30g;高熱不退加紫雪散;咳多稀痰者上方去生地黃、玄參,加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多黃痰者加生石膏30g,麥冬10g;痰稠黏者加海浮石10g;幹咳無痰加浙貝母10g,麥冬10g,天花粉10g;痰中帶血伴脅痛者加黛蛤散10g,仙鶴草10g,藕節10g;咳嗽伴咽痛者加金果欖10g,僵蠶10g或錦燈籠6g;久嗽不愈,伴有喘促者加紫蘇子10g,萊菔子10g;外邪已除者加白果10g。

【驗案】

女患,59歲,1987年1月9日初診。患者咳嗽吐白黏痰20年餘,1965年因患外感致咳嗽咳唾白沫,痰量多,曾服中西藥效果甚微。今年初無明顯誘因,病情加重,夜間不能平臥,胸悶,咽痛,麵部輕度浮腫,納差便幹,大便3天一行,尿黃,苔薄白,脈沉滑。既往有糖尿病史。證屬痰濕內停,肺失宣降,治以宣肺化痰、降氣止咳之法,方用:草河車10g,杏仁10g,桑葉、桑白皮各10g,生地黃10g,玄參10g,前胡10g,赤芍10g,牡丹皮10g,苦桔梗10g,半夏10g,茯苓15g,橘紅10g,炒萊菔子10g,紫蘇子10g,白芥子10g,麻黃5g。二診時痰涎減少,胸悶減輕,咳嗽略減。仍咽幹,大便幹,脈沉滑,苔薄白。上方去生地黃、牡丹皮,加五味子10g,細辛2g,7劑。藥後咳嗽大減,吐少量痰,夜間已能平臥,食欲轉佳,大便幹,脈沉弦,苔薄白。上方去五味子、細辛、紫蘇子,加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在主方基礎上加減治療2個半月病乃愈。

【按語】 關老證治咳嗽,常常貫穿下述原則。

1. 宣肺散邪

肺主皮毛,氣通於表,凡時令之邪,均可犯表傷肺,故治宜宣散,最忌閉斂,故用藥如麻黃(風熱當配石膏)、杏仁、苦桔梗之屬宜之,其中麻黃用量宜輕,蓋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常用3~5g即可,宣肺最佳。否則,清肅之令不行,必成痼疾。

2. 肅肺養陰

肺為金髒,凡木火升騰,胃熱蘊蒸,皆傷肺金,以致肺陰大傷。而風寒濕燥之邪皆能化火,故清熱肅肺、養陰保津實為治咳之要道。故方中常用桑葉、桑白皮、知母、黃柏、草河車等。若熱重則必用金銀花、天花粉、生石膏之類。關老認為金銀花、天花粉配伍有功同羚羊角之妙用。又肺惡燥喜潤,故常宜用生地黃、玄參、瓜蔞、知母等甘潤之品以滋燥金。

3.活血涼血

關老認為,肺雖主氣,然百脈朝肺,氣病必及血絡,因而頗重活血涼血,故方中常用赤芍、牡丹皮、生地黃之屬,既可清金保肺,兼寓“治風先治血”之妙意,可謂深得理肺三味,學者於此最宜深究。

【方源】 陳勇,吳春節.學習關幼波教授治療咳嗽的經驗.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87,1(3):103

咳嗽——截咳2方(薑春華方)

【組成】 百部12g,南天竹子6g,天漿殼3隻,馬勃3g。

【用法】 8歲以下兒童減半。

【功效主治】 溫肺肅肺,截治咳嗽。凡急慢性或持續性或陣發性咳嗽劇烈,無痰或痰少難咳者。

【方解】

百部溫肺潤肺、下氣止咳,具有溫潤而不燥、開泄降氣的特點,故不論外感、內傷、寒熱虛實、新久諸般咳嗽均可以應用,尤以治久咳、頓咳和肺癆咳嗽為宜,故用作主藥。南天竹子,苦澀微甘而平,有小毒,功專止咳。該藥所含南天竹子堿有強烈的麻痹呼吸中樞的作用,故有較好的鎮咳作用。成人用量一般不超過6g(二錢),過量易中毒。天漿殼味甘辛溫。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薑老認為該藥稍具強壯作用,與百部配合,民間治療百日咳有良效,可以推廣使用於諸般咳嗽,尤以陣發性咳嗽療效較好。馬勃辛平,清肺利咽,現代藥理研究,百部與馬勃對呼吸道及肺部多種病菌感染有抑菌作用,並能保護支氣管黏膜,降低呼吸中樞興奮性,有助於抑製咳嗽反射。從中醫傳統理論看,4味藥相輔相成,既能溫肺潤肺,又能肅肺清肺,邪去肺寧,其咳自止。

【方源】 《內科名家薑春華學術經驗集》

咳嗽——清金寧嗽湯(陳伯鹹方)

【組成】

糖瓜蔞15g,苦桔梗10g,杏仁泥10g,浙貝母10g,信前胡10g,魚腥草10g,炙枇杷葉10g,金銀花15g,青連翹10g,枯黃芩10g,旋覆花10g,焦遠誌10g。

【功效主治】

清熱化痰,宣肺寧嗽。主治邪熱犯肺,痰熱內蘊,肺失清肅而致的肺炎、支氣管炎並感染。症見咳嗽痰多,胸悶憋氣,咽痛喑啞,便幹溲黃。舌苔黃或膩,脈數有力等。

【方解】

肺屬清金,喜潤而惡燥,主氣,宜宣暢。邪熱犯肺,痰熱鬱黏於肺內,失其清肅宣降則為咳嗽、咳痰、胸悶、氣喘等症。方中瓜蔞宣胸快膈、清熱化痰為其君藥;桔梗、杏仁苦辛性平,辛升苦降,宣肺祛痰兼利咽導便為其臣藥;枇杷葉、旋覆花化痰降逆,清肅肺胃,大貝母、魚腥草清熱化痰,4藥為之佐使;金銀花、連翹、條黃芩清熱解毒,遠誌豁痰寧神,安鎮咳嗽之樞,4藥雖共職為輔,然可增加全方之藥效;合而用之,使肺宣痰自化,痰除氣暢則咳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