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 口幹欲飲加蘆根;咽紅腫痛加牛蒡子、板藍根;納呆加六曲;有表證者加薄荷、菊花、桑葉。
【方源】 《陳伯鹹臨床經驗薈萃》
咳嗽——潤肺止嗽湯(姚培發方)
【組成】
南北沙參(各)10g,紫菀15g,蒸百部10g,光杏仁10g,款冬花10g,薑半夏10g,桑白皮12g,魚腥草30g,陳皮4.5g,天竺子10g,甘草4.5g。
【功效主治】 潤肺化痰,順氣止嗽。主治:新、老咳嗽,咳痰不爽,口幹舌燥,頓咳連綿等症。
【方解】
本方從程鍾齡之止嗽散化裁而來。以南北沙參清潤肺氣為君藥;配合紫菀、杏仁、款冬花、百部、桑白皮宣肅肺氣,再佐以魚腥草、天竺子清熱鎮咳之品,使止咳而不傷正,痰熱之邪有分泄之權;行補而不戀邪,肺之氣陰有潤補之衡。
【加減】 外感風寒加荊芥10g,防風10g;風熱咳嗽加薄荷6g(分2次後下)。
【驗案】
陳某,女,63歲。初診日期:1994年11月4日。咳嗽反複遷延已3月餘,痰少難咳,咽癢口幹,舌質淡紅,苔薄,脈濡細。處方:南北沙參各10g,麥冬10g,百部10g,桑白皮12g,川貝母粉6g(分吞),茯苓15g,白鮮皮10g,紫菀10g,甘草4.5g。二診:咳嗽已減,又見心煩,眠差,原方加淮小麥30g,合歡皮10g。三診:14劑後,咳止而愈。
按:咳嗽為老年人常見之證。老人髒腑虛損,正氣不足,容易外感、內傷而致痰阻肺失宣肅。此案患者邪氣不重,津少陰虧,故治從養陰潤肺,化痰止嗽。另囑患者注意飲食忌口,慎食魚腥蝦蟹、辛辣鹽醃等發物,則藥投症除而收效。
【方源】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著名中醫學專家學術集成——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家專集》
咳嗽——止咳方(王必舜方)
【組成】 柴胡10g,前胡10g,杏仁泥10g,炙百部15g,款冬花15g,炙桑葉10g,炙桑白皮10g,桔梗6~10g,甘草6~10g。
【用法】 桔梗在痰少或僅用其引經入肺用6g,若咽痛、痰多則用10g。甘草一般用6g,咳嗽重時用10g。
【功效主治】 用於咳嗽。
【方解】
縱觀全方,取止嗽散之百部、桔梗、甘草理肺止咳,加性偏溫的潤肺降氣之款冬花,杏仁配伍性偏寒涼清熱宣肺之柴胡、前胡、桑葉、桑白皮,各藥均較平和,寒熱並用,宣中有降,使氣機調暢,宣清有權,咳嗽自止,故臨床應用廣泛。
【加減】
風寒重,去桑葉、桑白皮,加荊芥、麻黃;風熱重,考慮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者,加金銀花,魚腥草、大青葉、黃芩;咽痛或癢者加牛蒡子、蟬蛻、山豆根、蘆根、白茅根、射幹;痰多色黃質黏稠或大便幹燥者加萊菔子、瓜蔞、天竺黃;痰色白清稀合二陳湯或加紫菀;氣喘者白前易前胡,加紫蘇子、五味子;兼喘有熱者配麻杏石甘湯;高熱加石膏、荊芥、薄荷;咯血或痰中帶血加白及、仙鶴草、側柏葉;低熱加沙參、玄參、知母、黃芩、青蒿、麥冬、五味子;氣虛加黨參或太子參、黃芪、當歸、百合;氣陰兩虛加沙參、麥冬、五味子;易反複感冒者加黨參、黃芪;氣虛、陽虛加桂枝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久咳或老年人需扶正,尚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黃芪、桃仁、當歸、丹參;扶正一般用四君子補氣,當歸補血湯益氣補血,山藥健脾益腎;久病及腎還需加補腎之品,偏陽虛加淫羊藿、肉桂、補骨脂;有喘用蛤蚧;偏陰虛加生熟地黃、黃精、何首烏;理肺氣常用枳殼、紫蘇梗。以上加減藥物,處方時隻選一二味即可。善後主要從金水相生入手,用百合固金、六味地黃之類以固本。
【驗案】
劉某,女,4歲半,1997年11月4日初診。患兒咳嗽1周,色黃質黏稠,無發熱惡寒等症,二便正常,舌苔薄黃質紅,脈數。證屬熱邪犯肺咳嗽,方用“止咳方”加減:柴胡10g,前胡10g,杏仁泥10g,炙百部15g,魚腥草15g,款冬花15g,金銀花20g,桔梗6g,甘草6g,取4劑,水煎早晚分服。1997年11月28日二診。用藥後咳嗽明顯減輕,夜間已不咳,僅白天有輕微咳嗽,咳痰明顯減少。舌苔薄白質淡紅,脈細弱。病已3周,傷及氣陰,上法參以扶正。生黃芪15g,當歸6g,百合15g,炙枇杷葉15g,魚腥草20g,桔梗6g,甘草6g。取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5天後追訪患兒病痊愈。
按:病已1周,熱壅於肺,故無表證而現肺熱失於清肅,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黃質黏說明肺係有熱,舌脈之象亦為熱象,故此為熱邪犯肺之咳嗽無疑,方用止咳方化痰止咳,增魚腥草、金銀花清熱解毒,因辨證準確,用藥精當,故藥到病除,療效顯著,但因該女體質較弱,常易外感,加之病已3周,熱傷氣陰,故以原方合扶正之生黃芪、當歸、百合以增其抗病能力,衛氣充實,祛邪之力增強自然易愈。
【按語】
王師自擬“止咳方”係止嗽散化裁而來,原為《醫學心悟》治療外感後兼有咳嗽而設,有止咳化痰、疏風解表之功,且以止咳化痰為主,解表為輔。盡管程氏認為“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但觀察其組成,仍偏溫燥。而從臨床看,熱性咳嗽多於寒性咳嗽,故尊師仿此方意,精心組方,擴大了應用範圍,隨證化裁,不僅可治外感之咳,而且又療內傷之咳;既可用於寒咳,又可用於熱咳,驗之臨床,每每皆能取得滿意效果。
【方源】 易競雄.王必舜教授自擬“止咳方”治療咳嗽的經驗.甘肅中醫,1999,12(6):10
咳喘——截喘方(薑春華方)
【組成】 旋覆花、五味子、防風各9g,鼠曲草、全瓜蔞、野蕎麥根、合歡皮、老鸛草各1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截喘降逆。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
【方解】
薑老說:“旋覆花有平喘降逆作用。五味子是味強壯藥,又有鎮咳祛痰作用。鼠曲草止咳化痰。全瓜蔞與野蕎麥根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為輔藥。防風有抑菌抗過敏作用。合歡皮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作用。草藥老鸛草含槲皮素,能祛痰,擴張支氣管。”按本方比例製成截喘衝劑,在中山醫院用於數千病例,對於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有一定的近期療效。
【方源】 《內科名家薑春華學術經驗集》
咳喘——消痰製咳湯(張海峰方)
【組成】 炙豬牙皂3~6g,法半夏6~10g,製南星6~10g,浙貝母6~10g,橘絡6~12g,生薑3~6g。
【功效主治】 頑痰咳喘,風疹,痰多色白,質黏如絲,不易咳出,胸悶胸痛,舌淡苔白,脈緊者。
【方解】
本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製南星、皂角、甘草、生薑、大棗組成。主治“風痰壅盛,喘促不能睡”。去甘草、大棗之甘緩,加浙貝母、橘絡增強化痰通絡之力,豬牙皂辛散走竄,能治頑痰膠固,喘急脹滿;製南星苦溫辛烈,開泄走竄,主治經絡風痰頑疾;半夏辛開苦降,燥濕化痰,功專力宏,對於風痰頑痰痼疾,用之恰當,確有良效。
【加減】 若心煩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幹,胸痛者加瓜蔞皮。
【驗案】
李某,男,50歲,患慢性支氣管炎數年,每感風寒即發,咳嗽胸悶,痰白黏如銀絲狀,量多,不易咳出,畏寒,頭痛,咳甚時遺溺,舌淡苔白膩,脈弦緊。證屬風痰閉肺。投以消痰製咳湯,服3劑後諸症減,再進5劑。咳嗽止,以二陳湯加味善後。
【按語】 對痰熱咳嗽者不宜用。
【方源】 《豫章醫萃——名老中醫臨床經驗精選》
頓咳——頓咳百龍湯(馬蓮湘方)
【組成】 百部、浙貝母、天冬、麥冬各9g,化橘紅、薑竹茹、瓜蔞皮、粉沙參、炙紫菀、鵝不食草、地龍各6g。
【功效主治】
清肺養陰,化痰降熱。主治:頓咳痙咳期,咳嗽陣作,日輕夜重,咳時連聲不已,伴有雞鳴聲,眼瞼浮腫,甚則麵紅目赤,或鼻衄,或痰中帶血,舌質偏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
頓咳,又名百日咳,病在痙咳期多已寒從熱化,熱灼肺津,伏痰與邪熱互結,阻塞氣道,肺氣不利而致痙咳,不僅氣機受阻,而且肺陰暗耗。肺為嬌髒,喜清潤而惡燥逆,頓咳百龍湯立足於清潤肺金,化痰降逆。用百部、天麥冬、粉沙參養陰潤肺化痰;地龍性寒味鹹,清熱解痙,鎮咳化痰;瓜蔞皮、浙貝母清肺化痰;炙紫菀止咳化痰;鵝不食草宣揚肺竅,降逆化痰;薑竹茹和胃降逆,清熱化痰,配橘紅順氣消痰,氣順而痰消,正如龐安常所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全方相伍,肺金清潤,氣道暢通,痰濁排出,痙咳可止。
【驗案】
吳某,男,3歲。咳嗽遷延1月餘,近1周來加劇,日夜陣咳7~8次,伴有雞鳴樣回聲,麵紅口幹,煩躁不安,眼瞼浮腫,目睛出血,鼻衄,舌紅苔黃,指紋色紫。此屬百日咳痙咳期。治擬清熱潤肺,化痰降逆,頓咳百龍湯加減:百部、天麥冬、浙貝母、車前草、白茅根各9g,炙紫菀、鵝不食草、薑竹茹、化橘紅、生山梔子、地龍各6g。7劑後痙咳次數減少,陣咳時間縮短,痰稠不易咳出,鼻衄已愈,煩躁已減,舌質紅,苔薄黃。予前方去生山梔子,加南沙參、竹瀝、半夏、生地黃各6g。繼服7劑,痙咳緩解。
【按語】
本方適宜百日咳痙咳期使用。百日咳初咳期,表證未解,仍宜疏宣為主,使邪外達。1~2周後,表證雖解,咳嗽加劇,日輕夜重,出現痙咳為本方運用的主要指征,若加服鷺鷥涎丸1粒研吞,每天2次,療效更佳。
痙咳期病程較長,嚴重者並發肺炎,故必須抓緊治療。若咳嗽氣逆較甚者加桑白皮、葶藶子各6g,瀉肺滌痰;痰多黏稠者加竹瀝半夏、天竺黃各6g,清化熱痰;咳久目睛出血、鼻衄者,加生地黃、白茅根各9g,生山梔子6g,養陰涼血清肝;嘔吐較劇加赭石9g,降逆和胃。
嬰幼兒多無典型痙咳或雞鳴聲,故臨床更應早期明確診斷,及時投用本方。否則常導致痰閉氣逆,出現憋氣窒息,口唇青紫,甚則痰動風生出現抽搐等危象,預後較差。
【方源】 《浙江名中醫臨床經驗選輯·(第一輯)》
肝咳——瀉白2散加味(張琪方)
【組成】 桑白皮15g,地骨皮10g,鬱金10g,柴胡15g,白芍15g,瓜蔞20g,黃芩10g,降香10g,麥冬15g,甘草10g。
【功效主治】
瀉肝保肺,清熱寧金。用於肝咳,多見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或感染等病。主症為氣逆嗆咳,幹咳少痰帶血,脅痛咳引加劇,目幹赤,麵色青,遇怒則加重,舌邊赤苔燥,脈弦或弦數。
【方解】 肝咳即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證。治宜瀉肝保肺,清熱寧金,用瀉白散加味主治。
【加減】 如咯血不止加三七5g,研末與湯藥同時服之,如氣上逆咯血加生赭石30g。
【驗案】
1990年5月治一李姓婦女,37歲,患支氣管擴張並發感染,發熱咳嗽,咯血量甚多,在某醫院住院,經用抗生素治療發熱退,咳嗽減輕,但咯血不止量甚多,該醫院給予雲南白藥等止血藥無效,延餘會診。咳痰稠黏,大量咯血不止,咳則引脅痛、氣上逆,隨之即咯血,色鮮紅,脈弦數,舌尖紅苔薄燥。此屬肝氣鬱滯,邪熱內蘊,迫血上溢。氣不平則血難謐,用上方加生赭石30g(研末)、焦山梔子15g,漢三七粉10g。分2次衝服。服藥3劑,咯血大減,脅痛氣上逆減輕。但仍未平。繼用上方不變服之,連服7劑,咳嗽大減,咯血止,脅痛氣上逆諸症乎,繼續調治而安。
本案除瀉肝保肺、清熱寧金外,妙在用赭石以鎮肝氣之上逆,餘治咯血吐血症,皆喜用疏氣之藥相配伍,緣氣與血相互依存,氣不得調暢則血不歸經而妄行,此案有脅痛氣上衝等候,不難辨識,屬肝氣鬱而不舒,亢逆上衝,因而血不能止,必須肝肺同治,尤以治肝為主,方能收效。方中之降香、鬱金、柴胡、白芍皆疏肝利氣之品,與清熱保肺之品相伍,故能適合木火刑金之病機。
【方源】 《張琪臨床經驗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