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內科病證 2(1)(1 / 3)

第 2 章 內科病證 2(1)

胃酸反流性咳嗽——降逆止咳湯(趙棻方)

【組成】

木蝴蝶12g,蜜枇杷葉9g,苦杏仁7g,百部12g,川厚樸9g,綠枳殼9g,旋覆花9g(布包),赭石15g,川鬱金9g,麥芽、穀芽各30g,海螵蛸20g,粉甘草5g。

【功效主治】 平降肝胃氣逆,兼予助肺肅降。用於胃酸反流性咳嗽。

【方解】

在消化性潰瘍、食管炎、淺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B型)等疾病中,常由於胃酸反流導致支氣管受刺激而發生咳嗽,其表現並無表證,輕者見飯後噯氣、脘腹脹滿,重者有上腹部或胸骨後灼熱、嘈雜感,與此同時嘔惡泛酸,咳嗽驟作但少痰,而以夜間易於發作。胃病與咳嗽交纏一起,治覺棘手。本病論治,當責之氣逆。止咳為標,降逆為本,重在平降肝胃氣逆,兼予助肺肅降。趙老自擬降逆止咳湯試用於臨床,療效較為滿意。

【加減】

方中川厚樸、枳殼下氣通滯;旋覆花、赭石重鎮降逆;川鬱金、木蝴蝶疏肝利膽,三組藥物配合,作用於肝、胃、肺,為疏肝降氣之主藥,用以治本。枇杷葉、苦杏仁、百部,雖為止咳,實則降氣,三藥配合為下氣寧咳之主藥,用以治標。另取海螵蛸、甘草製酸上泛,麥芽、穀芽讚育中土,升降氣機,俾使藥力運轉而直達病所。綜觀本方,重在疏導通降,調其氣機,即所謂降肝胃而寓寧肺。尚須指出,木蝴蝶一味,既能入肺理氣,又可疏肝運脾,為治本病最得力之主將,雖輕亦當重用。本方在應用時,可酌情加減。

【驗案】

林某,男,41歲,工人。1993年3月13日初診。患者胃脘、脅肋悶脹不適,右上腹近脅沿有數處壓痛點,反複發作10餘年,伴呃逆、泛酸、夜寐欠佳。時而燒心嘈雜,咳嗽少痰,且日漸加重。納食尚可,二便調,脈弦,舌淡紅,苔薄白。經某醫院胃鏡檢查提示有十二指腸球炎(A1)和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竇小)慢性淺表性胃炎,(竇大)黏膜慢性炎症(活動期),伴淋巴組織增生。初診以治潰瘍和胃炎為主,服藥10餘劑,呃逆、脘脹有所緩解,但咳嗽陣作仍重。初以為感受外邪所致,細審之後,並無肺衛表證可征,又無火氣上衝或肺虛等內傷因素可循,再詳細觀察,知有反酸和咳嗽並見並重的現象,且多在夜臥中發作,況見弦脈,乃悟肝胃氣逆,酸泛於上,使肺失清肅所致。遂給予自擬降逆止咳湯加減。處方:川楝子12g,木蝴蝶12g,川鬱金9g,蜜枇杷葉9g,苦杏仁7g,蒸百部12g,川厚樸9g,綠枳殼9g,旋覆花9g(布包),赭石15g,真降香6g,麥芽、穀芽各30g,海螵蛸20g,粉甘草5g。又囑患者忌生冷和燥熱刺激。前後化裁加減,約進20餘劑,始見酸少咳止。但咳止後仍時見呃逆、胃脹,此乃慢性胃炎所致,應另圖緩治。

【方源】 王懷芝,趙向華.趙棻教授治療胃酸反流性咳嗽的經驗.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4,14(12):756

慢性支氣管炎——燥濕化痰湯(張忠國方)

【組成】

陳皮15g,半夏15g,蒼術10g,款冬花15g,紫菀15g,白前15g,紫蘇子15g,炙百部15g,穿山龍15g,茯苓15g,黃芩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 燥濕健脾,化痰止咳。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辨證屬於痰濕型,以咳嗽痰多,咳痰白黏,晨起或食後尤甚,伴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脈滑等為主症者。

【方解】

方中用陳皮、半夏、蒼術燥濕化痰,和中降逆為君。款冬花、紫菀、白前、紫蘇子、炙百部、穿山龍止咳祛痰以平喘,共為臣藥。茯苓健脾滲濕,助陳皮以化痰;黃芩苦燥寒涼清肺,以防溫燥太過,痰濕化熱之弊,合為佐藥。甘草和中調藥,祛痰為使藥。總觀全方,用陳、夏、蒼燥濕化痰似嫌不足,遂增加祛痰止咳之藥物。張老認為濕痰的形成,緣於肺失清肅,脾失健運。但每因痰濕壅遏肺氣,會再度導致肺失宣降,影響肺的水津輸布,濕困脾陽,聚濕為痰,從而加重痰濕的病證,故伍以相應的祛痰止咳藥尤為重要。

【方源】 張莉,薑穎.張忠國治療慢支係列驗方概要.黑龍江中醫藥,1999(1):2

慢性支氣管炎——清熱化痰湯(張忠國方)

【組成】

黃芩15g,知母15g,魚腥草15g(後下),桔梗15g,紫菀15g,枇杷葉15g,浙貝母15g,杏仁10g,穿山龍15g,地龍15g,太子參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辨證屬於痰熱型,以咳嗽痰黃,量多而稠,咳吐不爽,氣息粗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主症者。或兼見胸脅脹滿,麵赤身熱,口幹欲冷飲等症。

【方解】

方中黃芩、知母、魚腥草清瀉肺熱為君。桔梗、紫菀、枇杷葉、貝母、杏仁、穿山龍、地龍祛痰止咳平喘為臣。另伍太子參、甘草補脾益肺,調和藥性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方源】 張莉,薑穎.張忠國治療慢支係列驗方概要.黑龍江中醫藥,1999(1):2

慢性支氣管炎——溫化寒痰湯(張忠國方)

【組成】 幹薑12g,細辛5g,補骨脂15g,肉桂5g,陳皮15g,半夏15g,款冬花15g,紫菀15g,炙百部15g,五味子10g,甘草15g。

【功效主治】 溫化寒痰、止咳平喘。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辨證屬於寒痰型,以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弦為主症者。或伴見形寒肢冷,嗜睡等症。

【方解】

張老在溫化寒痰湯中首選幹薑,一則溫肺散寒以化痰,一則溫運脾陽以祛痰濕;另取細辛溫散肺寒,協同幹薑以溫肺化痰,二者共為君藥。補骨脂、肉桂溫腎納氣,補火運脾;陳皮、半夏溫化痰濕,和胃降逆;款冬花、紫菀、炙百部止咳祛痰,以上共為臣藥。再以五味子溫斂肺氣而止咳;甘草祛痰,和中調藥,為佐使藥。全方既溫太陰脾肺,又暖下元腎陽,溫散並行,開合相濟,使陽氣得複,寒邪得去,痰飲得消。

【加減】 若肺氣虛者,方中應加人參以補氣;肺氣不宣而喘者,可酌加麻黃以宣肺平喘,但須小量慎用,恐其發越陽氣。

【方源】 張莉,薑穎.張忠國治療慢支係列驗方概要.黑龍江中醫藥,1999(1):2

慢性支氣管炎——清潤肺燥湯(張忠國方)

【組成】 南沙參15g,麥冬15g,天冬15g,知母15g,瓜蔞15g,桔梗15g,前胡15g,杏仁15g,枇杷葉15g,太子參15g,山藥20g,甘草15g。

【功效主治】 滋潤清肺,肅肺祛痰。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辨證屬於燥痰型,以咳嗽痰少,痰稠膠黏,咳吐難出,如黏氣道,或有咽喉幹燥等為主症者。

【方解】

方中以南沙參、麥冬、天冬、知母養陰潤肺,清肺止咳為君。瓜蔞甘寒清潤,化痰止咳;桔梗、前胡、杏仁、枇杷葉宣肅肺氣,祛痰止咳;共為臣藥。太子參、山藥、甘草補肺健脾,益氣養陰,共為佐使。全方可使肺陰得潤,燥痰可除,肺氣清肅,咳逆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