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張老指教,燥痰證形成較為複雜,臨床須結合病史、成因及舌脈,或兼證等全麵分析,根據病人的實際病情,予以增減藥量或藥味,以求認證無誤,治療正確有效。
【方源】 張莉,薑穎.張忠國治療慢支係列驗方概要.黑龍江中醫藥,1999(1):2
哮喘——哮喘驗方(薑春華方)
【組成】 合歡皮30g,老鸛草30g,碧桃幹15g,地龍9g,半枝蓮15g。
【功效主治】 止哮平喘。用於哮喘實證,無寒熱證可辨,亦無髒腑虛證表現者。
【方解】
合歡皮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作用;草藥老鸛草含槲皮素,能祛痰,擴張支氣管;碧桃幹加速血循環,擴張微血管;地龍含琥珀酸,具有擴張血管和抗過敏作用,另有香葉醇也有琥珀酸作用;半枝蓮有消炎作用。此方對哮喘實證者效果尚可。
又一哮喘單方,主治同上。效果亦好。新鮮香櫞1隻煮爛。加麥芽糖500g收膏,每服1匙,每日3次。
【方源】 《內科名家薑春華學術經驗集》
哮喘——新加玉涎丹(薑春華方)
【組成】 蛞蝓20條,淅貝母15g。
【用法】 將蛞蝓洗淨,再將浙貝母研為粉末,適量拌勻,搗糊為丸,製成綠豆大。每次服1.5~3g,每日服2次,連服1~3個月。
【功效主治】 清熱化痰定喘。用於胸悶喘促,咳嗽痰多,體質表現為熱性。如舌紅口幹,麵頰俱紅,時有目赤等(支氣管哮喘)。
【方解】
蛞蝓鹹寒無毒。功擅清熱祛風,消腫解毒,適用於熱性喘息痰多之症;浙貝母苦寒,能除熱泄降散結,療痰嗽,止咳喘。兩藥合用,對支氣管哮喘確有良效。玉涎丹是一張民間單方,方書僅見於黎陽王氏秘方,書中記載:“治哮喘方:蛞蝓十條(即無殼蜒蛐十條),象貝9克,共搗為丸,每服1.5克,早夜各1次。”
【按語】
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現華山醫院)中醫科以玉涎丹(貝母一度缺貨,以百合代替貝母)治療64例支氣管性氣喘患者,每天2次,每次吞服1.5~3g,連續服用玉涎丹1個月以上者,觀察治療前後哮喘發作頻度和嚴重程度。結果:顯著進步者21例,進步者24例,好轉者7例,無變化者12例,總有效率為81.2%。以病程短者療效較高。玉涎丹對支氣管性氣喘的即刻療效並不顯著。當哮喘急性發作時,主要並用定喘丸、定喘湯,經用定喘湯治療後,再用玉涎丹控製發作。在非發作期發作時間較久而嚴重程度較輕時,主要並用河車大造丸、金匱腎氣丸、二冬膏等藥,可提高玉涎丹的療效。
【方源】 《內科名家薑春華學術經驗集》
寒哮——青龍三石湯加減(呂同傑方)
【組成】
桂枝9g,白芍18g,細辛3g,半夏15g,炮薑9g,五味子9g,麻黃9g,杏仁9g,紫蘇子15g,葶藶子15g,甘草9g,膽南星9g,皂角炭3g,石韋30g,鵝管石15g,海浮石15g,赭石15g。日1劑,水煎服。
【功效主治】
溫肺散寒,降氣化痰。適用於風、寒、濕等陰邪襲肺,引動寒痰之實痰冷哮證。症見:素有寒痰內伏於肺,每遇風、寒、濕、陰冷寒涼之氣,哮喘即作,呼吸急促,喉中痰鳴有聲,痰白如泡沫,胸悶憋氣,麵色晦滯,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方解】
方中小青龍湯解表散寒,溫肺化痰;並取桂枝倍芍藥之意,益陰斂液,解肌和營;紫蘇子、葶藶子瀉肺降氣;膽南星、皂角、海浮石化瘀開閉;鵝管石溫陽納氣;赭石重鎮降氣。共奏散寒平喘、溫肺化痰之功效。
【加減】 伴氣陰雙虧者,加太子參、山藥、枸杞子;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附子、紫石英。
【驗案】
馬某,女,42歲,1992年5月3日初診。10年前因感冒發熱後出現呼吸憋喘,喉中痰鳴,診以“支氣管哮喘”,堅持服用抗過敏西藥;開始有短期療效,但每遇寒涼季節即又發作,西藥漸不敏感。近8個月來發作日趨嚴重,晨起寒涼及陰雨天氣即可發作,時呈持續狀態。數日前發作至今不能緩解,伴咳白痰,心悸氣短,動則加重,唇麵晦暗,舌淡苔白,脈弦緊。雙肺聞及哮鳴音。X線檢查胸片示:雙肺彌漫性肺氣腫,肺動脈段飽滿。予以青龍三石湯加減:桂枝9g,白芍18g,細辛3g,半夏15g,炮薑9g,五味子9g,麻黃9g,杏仁9g,紫蘇子15g,葶藶子15g,甘草9g,鵝管石15g,海浮石15g,赭石15g,膽南星9g,皂角炭3g,石韋30g。水煎。日1劑,2次分服。服6劑,胸悶憋喘大減。稍作調整繼服12劑,症狀緩解。繼以拔夙散加減,服水丸1料,病情穩定。隨訪1年來犯。
附:拔夙散加減
瓜蔞、麥百部、皂角炭、黃芩、紫菀、川貝母、紫蘇子、葶藶子、半夏、膽南星、麻黃、杏仁、甘草、鵝管石、黃連、明礬。據病情適量,共研細粉,水泛小丸,每服3~5g,日2次。遇風熱而作者,酌加蟬蛻、薄荷;遇風寒而作者,加桂枝、杭白芍;遇暑濕而作者,加藿香、蒼術。
【方源】 《臨證經驗薈萃》
熱哮——養陰清肺湯加減(呂同傑方)
【組成】
生地黃30g,玄參24g,麥冬18g,杭白芍15g,黃芩15g,桔梗9g,麻黃9g,杏仁9g,生石膏45g,桑白皮24g,川貝母9g,山豆根15g,枸杞子30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1日1劑。
【功效主治】
潤肺化痰,通宣瀉熱。適用於風、熱、燥、暑等陽邪,引動肺中內伏之熱痰,或陰邪入裏化熱之實痰熱哮證。症見:哮喘每因感受陽熱邪毒而發作,憋喘氣促,喉中痰鳴,咳痰黃稠,口咽幹燥,或有麵赤發熱,或有五心煩熱,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方解】
方中生地黃、玄參、麥冬、杭白芍養陰潤肺和營;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宣肺平喘;枸杞子、桑白皮益腎納氣;黃芩、山豆根、桔梗、川貝母清肺化痰。共奏清肺降逆、化痰平喘之效。
【加減】 伴寒熱錯雜,陰陽俱虛者,加鵝管石、幹薑、肉桂。
【驗案】
丁某,女,15歲。1992年8月19日初診。5年前,不明原因出現陣發性喘憋,多在午後及夜間加重,並伴有鼻流清涕,噴嚏,每以夏秋季節發作頻繁。曾做過敏原測定,對真菌、獸毛、灰塵等8種物質過敏,但應用脫敏及各種西藥療效皆不理想。近月餘天天發作,午後加重,晨起減輕。舌質淡紅,苔白,脈細。雙肺散在哮鳴音。擬以養陰清肺湯加減:生地黃30g,玄參24g,麥冬15g,炙麻黃6g,杏仁9g,石膏30g,紫蘇子15g,葶藶子9g,甘草6g,枸杞子15g,鵝管石15g,赭石15g,牛蒡子9g,蟬蛻15g,膽南星9g,生龍牡各15g。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服6劑,哮喘、流涕大減,發作減少,雙肺偶有哮鳴音。以上方去鵝管石,加重枸杞子30g,加石韋30g,繼服6劑,哮喘發作緩解。為鞏固治療,服拔夙散加減,每次9g,日2次,1料即病情穩定。隨訪1年餘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