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總論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臨床各科的基礎。它是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結合長期臨床實踐經驗,係統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規律的一門學科。
一、內科的範圍
內科疾病的範圍很廣,一般分為外感時病和內傷雜病兩大類。二者的病理變化與證候表現,各有不同的規律和特征。外感病的病因,主要是六淫邪氣重的風寒、風溫、暑溫、濕溫等熱性病。入侵的途徑:風寒、風溫病邪由皮毛肌腠而入,循經脈自表而裏,傳至髒腑,以損傷人體的陽氣為趨向;溫熱、濕溫病毒由口鼻而入,由淺及深地按衛氣營血不同的階段而傳入上、中、下三焦之髒腑,以熱邪灼傷津液、動血耗陰為病理特點。在臨證時可分別根據六經和衛氣營血及三焦的辨證方法,進行分析、歸納、診斷,在治療上采用解表扶正、清熱護陰等法則。
內傷雜病的病因較為複雜,雖然多屬七情、勞逸、起居飲食等因素引發,有時也兼有外邪,或幾種因素相互夾雜。其病理發展的規律是:初期隻表現為髒腑生理功能的失常或氣血運行的阻滯(例如食滯不化,造成胃失和降;氣鬱不舒,導致肝失疏泄條達等),繼而正邪之間相互傳變,致使機體氣血、陰陽失調,或由腑及髒,或由氣損陽,或由血傷陰,層層深入,以致出現種種不同的病理變化。內傷雜病的病理變化雖然錯綜複雜,但隻要結合四診,以髒腑、氣血津液、經絡的病理變化為指導,運用八綱、髒腑辨證方法,對所出現的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就能執簡馭繁,認識疾病的本質。
二、內科辨證的特點
1.以髒腑的生理病理變化指導辨證 髒腑辨證是內科診斷疾病的綱目。比如,我們在臨床常可遇到這樣的病人:頭痛目眩,兩目幹澀,入夜視物不清,脅肋脹痛,煩急易怒,睡時多夢,疲乏無力,納呆不運,指甲不榮,筋攣拘急或肢體麻木,舌質紅苔少,脈細弦數。對這一組症狀,我們在辨證分析時,不難看出這是內傷病而不是外感病。但是其病位及性質又是怎樣呢?這就需要我們用髒腑的生理及病理變化的特點來進行分析、歸納、推理,得出診斷。在這一組症狀中,有眼部、筋脈、指甲的病理表現,而在髒腑中,肝主筋,其華在指甲,開竅於目。況且筋脈、指甲、兩目均需肝血的榮養,如果肝血(陰)不足,筋脈失養,就會出現筋攣拘急或肢體麻木的病理表現,以及指甲不榮、兩目幹澀、入夜視物不清的症狀。這樣就可根據肝的生理及病理變化的特點,初步判斷出其病位在肝,其性質是肝血(陰)不足。再進一步分析,由於肝為“剛髒”,主動喜升,體陰而用陽,故在肝血(陰)不足時,就會出現陰不斂陽、肝陽上亢的頭痛、眩暈等症狀。肝藏血,為罷極之本。肝的調節血液功能正常,人在勞動時才不會感到疲乏無力,正如前人所說:“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如果肝血(陰)不足,則會出現疲乏無力等症狀。肝主疏泄,脅為肝經經脈所循之處,在肝血(陰)不足時,則血虛氣滯,疏泄條達功能失常,而出現煩急易怒、納呆不運、脅肋隱痛等症狀。此外,舌質紅苔少,脈細弦數,均為肝血(陰)不足的特征。這樣,經過用髒腑的生理病理變化的特點進行分析、歸納、推理,我們就得出了肝血(陰)不足的辨證,也得出了內科雜病的辨證是以髒腑生理病理變化為指導的看法。
2.以五髒的氣血陰陽為綱指導辨證 五髒的生理功能雖然不同,但在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方麵是相互聯係的。就是說,五髒既有賴於氣血陰陽的榮養,又是使氣血陰陽再生的器官。因此髒腑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將直接影響氣血的運行及陰陽的協調。也就是說,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是髒腑功能發生異常變化的具體表現,如肺氣壅滯、心血瘀阻、心脾氣血兩虧、肝腎陰虛、脾腎陽虛以及肺胃氣陰兩傷等。由此可見,以氣血陰陽為綱來分析髒腑的虛實盛衰,是內科辨證的又一特點。就是說氣血陰陽虛實是有規律性的。各個髒腑的病理變化,雖然可出現不同的證候,但在氣血陰陽的虛實盛衰方麵,是有共同的證候表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