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五髒之間及髒腑經絡之間相互聯係的整體觀念指導辨證 五髒之間、髒與腑之間以及髒腑與經絡之間,是構成人體的一個密切聯係的整體。在疾病演變過程中反映出來的病理變化和證候,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的參合更迭,都與五髒之間、髒腑之間和經絡之間聯係極為密切。如以肝為例:肝與腎有相互滋養的關係,肝陰需要腎陰的滋養,而腎陰(精)再生的物質來源,又需要通過肝的疏泄而入藏於腎,因此有“肝腎同源”之說。如果腎陰不足,肝則失去柔養,導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而出現頭痛、眩暈、煩急易怒以及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夢寐遺精等肝腎陰虛的症狀。又如:肝與脾之間主要是疏泄與運化的關係,脾的運化需要通過肝的疏泄,所以當肝氣鬱滯致使疏泄功能失常時,就會出現食少納呆、腹脹等肝鬱克脾的症狀。反之,如果脾失健運,也會影響到肝的疏泄,引起脅痛、黃疸等脾壅肝鬱的病證。再如肝與心之間主要是血液循環與血量調節的關係。若肝血(陰)不足,可以影響心的功能而出現心悸、少寐等症狀;另一方麵,如心血久耗也可以導致肝失所藏而出現眩暈、肢麻、急躁易怒等。

髒與腑之間的關係:五髒藏精氣,為陰,主裏;六腑傳化物,主陽,為表。而這種一髒一腑、一表一裏、一陰一陽的相互配合,主要是通過經脈來實現的,髒脈絡於腑,腑脈絡於髒。另外,髒腑與體表皮毛、肌肉、關節、五官、百骸之間的聯係,也主要是通過經絡來實現的。所以髒腑病理變化的相互影響,往往是通過經絡反映出來。如肺與大腸相表裏,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於肺氣的肅降。若肺失肅降,則可影響大腸的傳導而致大便異常。反之,大腸傳導通暢,肺氣才能和利。若大腸壅滯不暢,也會影響肺的肅降功能,而引起氣逆作咳。又如肝膽相互表裏,膽汁來源於肝。肝疏泄失常,則影響膽汁的正常分泌,而膽汁分泌失常,反過來又會影響肝的功能,造成黃疸、消化不良等。再如,腎之經脈循喉嚨,挾舌本,所以在呼吸道受邪時,亦可通過經脈影響到腎的功能,而出現小便失調等。所以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要以五髒之間、髒腑之間和髒腑與經絡之間相互聯係的整體觀念來指導辨證施治,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4.以髒腑病理變化所產生的風、火、燥、濕、寒、痰飲等病機為辨證依據 外感六淫中的風、火、濕、燥、寒,是致病的外在因素。而由於髒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內風、內熱、內燥、內濕、內寒以及痰飲停蓄等,則既是病理變化,又是各髒腑疾病臨床表現的不同特征。如內風的病機,既是肝髒的一種病理變化,同時也是肝病臨床表現一種特征(主要見症為眩暈、抽搐),所以《內經》中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如內濕的病機,一般都與脾有關。脾主運化,若脾不健運,水濕停蓄,則可出現脘腹滿悶,四肢怠惰,頭沉身重,食少泄瀉甚至浮腫等,正如《內經》中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其他如內寒多與脾、腎兩髒有關;內燥多與肺及胃腸有關;內熱的病機則比較廣泛,如肺火、心火、肝火、胃火、膽火等均為病理變化所致。至於痰飲的病機,則多屬脾的病變,但亦與肺、腎有一定的關係,這是因為水液代謝的功能是由肺、脾、腎三髒共同完成的。由此可見,掌握內風、內熱、內寒、內濕、內燥以及痰飲等病理變化的特征,對於臨床辨證,判斷其屬於哪一髒的疾病是有重要意義的。

綜上所述,即可看出臨床與基礎(即實踐與理論)的聯係性。中醫內科辨證的特點,正是中醫基礎理論在臨床上實際應用的體現。而這些理論內容是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逐步總結出來的。隨著曆史的前進,科學的發展,它必然會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充實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