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神經係統疾病5(3 / 3)

本案中以龍骨、牡蠣、珍珠母、生地黃、麥冬、太子參等熄風滋陰,以蓮子心、黃連、知母、功勞葉、天冬等清火寧神。臨床應依不同症狀具體加減。

①震顫顯著時,宜重鎮熄風為主,方中可加珍珠母、天麻,此類藥品功能鎮心、寧神、止汗,對兼有心悸、失眠、多汗之症尤為合拍。亦可酌加方中鱉甲、龍骨、牡蠣、石決明。

②筋僵,拘攣,肌張力較高,可選鉤藤、木瓜及大劑量白芍、甘草柔肝解痙。

③舌質紫暗,脈來細澀,麵色晦滯,宜重用祛瘀藥,如有中風、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則選水蛭、當歸、雞血藤、牛膝、路路通;如兼有胸痹心痛,可用丹參、檀香、赤芍、桂枝、川芎;如頸僵肩臂疼痛,宜入葛根、薑黃。糖尿病則宜加鬼箭羽。

④痰濁內盛,舌苔厚膩或血脂較高時,可重用膽南星、海藻、僵蠶、澤瀉,並增荷葉、蒼術。

⑤內熱偏盛,麵赤舌紅,可酌予白薇、功勞葉、麥冬、玄參、夏枯草、女貞子、墨旱蓮等滋陰瀉火兩顧。

⑥陰精虧損、體虛顯著時,可酌用枸杞子、何首烏、黃精、杜仲、桑寄生、楮實子;陰損及陽或陽氣本虛,可配巴戟天、淫羊藿、鎖陽、黃芪之溫潤,忌用剛燥之品。

⑦失眠、心悸、緊張,除重鎮之品外,可加五味子、茯神、玉竹、熟酸棗仁養心安神,或參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鎮驚安神、通陽寧神兩顧之法。

⑧反應遲鈍、記憶不敏,可重用續斷、何首烏、五味子、石菖蒲、遠誌以補腎榮腦,化痰開竅。

何任

金某,男,70歲,職員,1994年4月28日初診。患震顫麻痹(帕金森病)已久,口無津液,極度口幹,手指抖動,行動遲緩,言語少。情緒激動時更覺顫抖或舌唇僵硬。關節活動不靈便,坐位站起時困難,需手支撐桌椅或別人扶持方能站直,表情淡漠,大便困難,舌色紅絳,脈細數。治予滋潤。

處方以百合地黃湯加味:百合20g,生地黃20g,天花粉20g,天、麥冬各20g,淡蓯蓉12g,當歸9g,生大黃4g,麻仁15g,玄參30g,知母15g,霍山石斛20g,桃仁15g,玉竹15g,鮮蘆根30g,西洋參4g,七劑。

另以西洋參4g,北沙參4g,霍山鐵皮石斛20g,沸水衝泡,汁代茶潤口頻飲,七劑。上方服七帖後,口幹較前略減,大便亦能下,又續服原方七劑。

5月13日複診:口津缺如,行動欠利,言語謇艱,大便幹結,舌紅苔少脈細,再予滋益養潤。處方:百合20g,生地黃20g,天花粉20g,天、麥冬各20g,麻仁15g,玄參20g,知母12g,蓮子心9g,霍山石斛15g,桃仁12g,當歸9g,玉竹12g,西洋參3g,鮮蘆根20g,七劑。

另仍以西洋參3g,霍山鐵皮石斛15g,沸水衝泡,其汁代茶潤口或少量頻飲,七劑。

5月20日複診:口幹已減,已能自己站立,行動亦較平穩。原方去蓮子心,加黃芪20g,淡蓯蓉12g。泡水代茶方中加烏梅6g,七劑。

藥後病情日見減輕,6月份基本按原方繼續服用。斷斷續續服藥到10月份,症狀又減輕,惟時有沉默憂鬱之象。再處下方:百合20g,生、熟地黃各15g,黃芪30g,淡蓯蓉15g,生大黃4g,五味子9g,枳實9g,炙甘草9g,淮小麥30g,紅棗15g,西洋參5g。

上方服十五劑以後,憂鬱感減輕,膈寬神安,諸症亦瘥,又續服若幹劑。入秋以後病情日見好轉。至1994年12月,口津已潤,言語亦清,手抖早已瘥愈,無何異常。會客、議事,均已如常,不僅已能自己單獨行動,而且已能獨自騎自行車上街矣。此例從初診開始到康複如常人,約不到1年時間。

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本條所述為心肺陰虛內熱之證,故治宜養心潤肺,益陰清熱。本例病人據初診時所見辨證為陰津虧涸,並有震顫者,自當重用育陰,以滋陰清熱。用百合地黃湯,再輔以養陰、清熱、潤下之品。當出現憂鬱少言時,投以清熱去煩、益氣生津藥。所用之方藥,平淡無奇,得效在於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