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7劑,訴精神較前振作,腰膝酸軟亦略有好轉,遂囑原方連服2個月。
二診(1991年9月1日):右手震顫較以往減輕,但仍難控製。精神、反應改善,下肢間有麻感,記憶似有增強。病情不再進展,且有好轉之勢。原方去炮山甲,加枸杞子10g以助培本之力。
三診(1991年10月27日):服藥4個月,精神良好,反應靈敏,麵赤減輕,麵容亦稍豐澤,右手震顫明顯改善,有時已可不抖,生活也漸能自理,唯下肢仍然有時麻木。二便正常,苔薄,舌淡紅,脈細滑。原方有效,因風象大減,轉以培補肝腎為主。
處方:大生地15g,製首烏15g,製黃精10g,枸杞子10g,赤芍、白芍各12g,潼、白蒺藜各10g,黃芪15g,炙鱉甲15g(先煎),生石決明30g(先煎),製南星10g,水蛭5g,川芎10g,丹參12g。
每日一劑,水煎服。
又服2個月,右手震顫基本消失,唯激動或緊張時發抖。遂從上方稍事加減,予以鞏固,連服近5載,震顫完全不發,其他自覺症狀也均消失,血壓平穩,糖尿病等兼病也得到滿意控製。
按:本例患者年高體虛,多病交錯,肝腎虧虛。腦為髓海,腎虛髓減,髓不充,神機失養,又腎虛無以製水,痰濕叢生,積痰日久化熱,熱極生風,痰熱動風,氣機失司,筋脈肢體失主而致震顫麻痹。肝腎虧虛為本,風痰瘀阻為標。治當選用鱉甲、穿山甲、石決明、僵蠶熄風潛陽平肝;水蛭、赤芍、地龍等化痰祛瘀通絡;生地黃、何首烏、黃精、石斛、牛膝滋補肝腎以固本。服藥後症狀改善,震顫較前減輕,乃肝風稍熄,故去穿山甲,而加滋補肝腎之枸杞子10g以助培本。服藥4個月,震顫明顯改善,風象大減,痰、瘀之標漸去,加強培本為主,繼服藥標本兼治,髒腑功能協調,肝陽得潛,肝風得熄,血壓平穩,糖尿病等兼病自然得以控製。
例2:肖某,女,72歲,退休教師,1995年10月11日初診。
主訴:兩手震顫伴心悸5年餘,加重1個月。5年來一直有心動過速,心慌動悸,夜寐不佳,且兩手震抖時作時休,每因悸甚而震顫,加服西藥雖可抑製但不能停藥。近因勞累,心悸、手顫尤甚,加重西藥劑量仍未能奏效,故來就診。症見兩手顫抖不休,緊張尤著,胸悶氣憋,心慌動悸,煩躁寐差,心嘈似饑,頭昏,口幹。苔黃薄膩,舌質紅,脈小滑數。血壓159/96mmHg。
中醫辨證:腎陰不足,心肝火旺,內風暗動。治以滋陰熄風,清火寧神。
處方:功勞葉10g,太子參10g,天冬、麥冬各10g,大生地12g,川百合12g,蓮子心3g,黃連5g,夏枯草12g,知母10g,龍骨、牡蠣各2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熟棗仁12g,竹瀝、半夏各10g。
二診(1995年10月25日):服藥14劑,頭昏手抖減輕,心慌間作,口幹亦減,心胸不暢,夜半為甚。苔黃舌紅,脈細弦滑,血壓190/98mmHg。前法酌加平肝熄風之力,原方去竹瀝半夏、太子參,加羅布麻15g,鉤藤15g。
三診(1995年11月22日):前藥服用近月,效果顯著,頭昏心慌現僅偶發,手抖也已不著,夜寐轉酣,口幹消失。苔黃薄膩,舌質暗紅,脈來細弦稍數。誠為心腎陰虛,水不濟火,木失滋涵而然。
處方:功勞葉10g,麥冬10g,北沙參10g,大生地15g,玄參10g,枸杞10g,黃連15g,夏枯草12g,羅布麻葉15g,鉤藤15g,珍珠母30g(先煎),煆龍骨20g,牡蠣25g(先煎)。
四診(1995年12月27日):連服70多帖,諸症基本消失,除非緊張、勞累,心悸、手抖基本不發,睡眠亦好,口幹不著,血壓170/74mmHg。西藥早已停服。遂囑服杞菊地黃丸、天王補心丹鞏固善後。
1996年3月9日患者述原來震顫、心悸等症全部消失,自感健康狀況良好,丸藥仍在服用。
按:周老認為震顫麻痹主因肝腎虧虛,標在內風痰瘀。治宜分清標本主次及並發症。本例患者有煩躁寐差、頭昏、口幹、心慌動悸、胸悶氣憋、心嘈似饑、舌紅、脈小滑數等肝腎陰虛、內風暗動、心肝火旺見症,故治以滋腎柔肝,平肝熄風,清火寧神。代表方如大定風珠、羚角鉤藤湯等。然亦須注意陽中求陰,若陰損及陽或陽氣本虛,則更宜陰陽並補,可仿地黃飲子。基本方為:熟地黃12~15g,石斛15g,海藻12g,白芍15~30g,肉蓯蓉10~15g,續斷15g,蒺藜15g,僵蠶10g,炙鱉甲15g,煆龍骨20g,牡蠣20g,石決明10g,炮穿山甲10g(以上5藥先煎)。